我院特聘导师冯骥才: 传统村落缺失将是历史的遗憾
发布时间:2015-06-1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编者按:近日,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省沙河市举行。在实地考察期间,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接受了《邢台日报》记者的采访。站在大坪村的石头老房子旁边,冯骥才畅谈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和建议,呼吁社会各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


冯骥才在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发言

记者:通过观摩,您对沙河市古村落的印象如何?

冯骥才:很喜欢,很可爱。我是搞文化的,文化最可爱的地方是它的多样性。我们到巴黎,会被巴黎的浪漫、巴洛克时代的风格迷住;我们到罗马,会被罗马的沧桑、雄浑和古朴感动。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美,村落也是这样。我们到南方,看那些青砖灰瓦,前边是绽黄绽黄的油菜花,后边是蓝天白云,我们会感觉很美。但是在太行山的背景下,崇山绿岭之间坚硬的、粗犷的石头房子,里边一样有很多很多的故事,让人看了以后深受感动。因为这些古村落是不可替代的,像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所以我觉得它们是美的。说实话,我对这些房子很着迷,房子和房子是连着的,地下也是连着的,让我禁不住想到了抗战历史。我觉得每一个这样的村落都不能缺少,缺少了就是历史的遗憾,因为它是历史的见证。

记者:您觉得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发展,会不会带来传统村落的消退和衰落?

冯骥才:人类历史是由时代更替转变组成的,我们先是从渔猎文明进入农耕文明,然后进入现代文明。现在,我们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农耕社会一定会解体,一定会瓦解,这是正常的,但不能因为它解体了,原有的历史创造和财富我们就不要了。我觉得像对古村落的破坏这样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自然的,也一定会出现这个现象。比如说法国巴黎,在工业化阶段,巴黎的破坏非常厉害,巴尔扎克就写过非常激烈的文章,抨击开发商大肆破坏法国的建筑。但是巴黎的建筑后来站住了,因为法国人有文化意识。我觉得中国也是这样,现在虽然晚了一点,但只要我们现在努力抓住点什么,我们的下一代就能拥有什么。要是什么都不管的话,再过二十年这些村落肯定就没了。

记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您谈到了“四个自觉”,这是“加法”,但我们知道,还有不少地方在人为地破坏历史文化遗存。传统村落保护能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以立法的形式来解决,而不单是靠行动自觉?

冯骥才:我觉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多方用力。在我国,文物保护有文物法,非遗保护有非遗法,我非常希望推动村落法的制定。因为村落是独特的、另类的文化遗产,是非遗法解决不了的,用文物法也保护不了。我觉得知识界、文化界要应该有意识地去推动村落法的确立。还有一点,村落保护一定要有监督机制。现在已经有了监督人(员),但我觉得最好应该有一个村落监督委员会,用民众的方式监督是最好的。另外一点,我认为谁违反了国家规定,破坏了古村落,媒体都应该及时介入、干预,媒体的作用很大。反正现在谁要是破坏,我肯定是要“民告官”的。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把农民致富和传统村落保护一致起来?

冯骥才:如果老百姓不能受益的话,传统村落是没办法保护的,毕竟房子产权不是国家的。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老百姓觉得那些老物件没什么用,随随便便就扔了,后来知道那个能卖钱,才把它留了下来。虽然当时老百姓没有认识到这些物件有多重要,但因为能卖钱所以才保存了下来,给了后代认识它们价值的机会。我觉得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可以和旅游结合,但是旅游也会带来压力,必须在人数上加以控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持原生态,不要人为增加新景点,要用文化本身的魅力吸引游客。

导师简介:

冯骥才,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花的勇气》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作品《挑山工》《花脸》《珍珠鸟》《刷子李》等已经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