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呼唤更坚定清醒的文化坚守——新华社记者专访我院特聘导师,《北平无战事》总制片人、编剧刘和平
发布时间:2015-03-11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4年,一部《北平无战事》的历史剧在各大卫视播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剧历史剧高峰之作”,也将其编剧刘和平再一次推向舞台中央。因其编剧的历史剧正视历史,反响巨大,成为业内标杆。1月6日,在武汉举办的“2014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上,刘和平获得“2014中华文化人物”称号。主席团评语:“一是‘追求至高品质’,二是‘不妥协精神’,这两点,让这位作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与剧作的巅峰。”

刘和平获得“2014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刘和平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谈到:“通过写‘北平’,我其实很想说的是,我所坚持的一种文化表达——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文化坚守。”

“月圆花好”是对信仰的坚守

方孟敖手里拿着母亲和妹妹的照片,在低声吟唱《月圆花好》。崔中石眼中闪出了泪花,跟着他吟唱了起来。一曲吟罢,崔中石紧紧地握住了方孟敖的手,那声音动人心旌:“孟敖同志,我代表党,代表组织,送你一个祝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

这是《北平无战事》第八章中男主人公方孟敖的一段回忆。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由周璇吟唱的《月圆花好》已经成了观众破译“北平”的“密码”。作者为何从此落笔,又如何解读呢?

刘和平对记者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唱“柔情蜜意”的歌曲很多,但《月圆花好》有着特别不同的意境。“因为花无法长好,月无法长圆,人的生命更是有限的,既然人们做不到,为什么还要去企盼那些如此美好的事物呢?”

“很多时候,人要有一种憧憬,我们的老祖宗也都是在某一种憧憬中走过来的,这是一种很纯粹的思考,是哲学的、古老的,是中国式的审美。”在刘和平看来,《北平无战事》其实也是他自己对文化的思考、设问以及自答。

他认为,“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崔中石和方孟敖们”对信仰的坚守,其源头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家国梦”。

中国人不能总被别人的文化“激荡”

何其沧慢慢躺了回去,望着上空,“一笔庚子赔款,美国政府把中国好几代人都绑到他们的车上了……从清廷到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都只能越来越依赖他们……”

对于自己笔尖流淌出的文字,刘和平几乎每一句、每个字都如数家珍。接受采访时,他背诵了《北平无战事》第四十章中何其沧与梁经纶的一段精彩“对峙”。

“我借何其沧的口,讲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时代的一些思考,世界文化如此多元,你‘激荡’我、我‘激荡’你,都是在所难免,但我们自己不能总是被别人家的文化‘激荡’。”刘和平说。

他举例分析:“网友喜欢把《北平无战事》与美剧、韩剧比,觉得国产剧也能扬眉吐气了。我也看不少外国作品,也会觉得有很多好东西,但静下心来、回头想想,那毕竟是别人家的。所以我坚持自己的创作,这一次写中国人在1948年的某种生活状态,虽然我写得也不全面,但想告诉读者,中国人有自己的一个活法。”

求索属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坐标

方步亭笑了,不答,等他背词。何其沧提高了声调:“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段《北平无战事》第三十章中的文字,是刘和平个人很喜爱的一个段落,也是观众中传诵较多的故事细节之一。剧情大致是:主人公方步亭与何其沧聊起辛弃疾的词,先把古诗词翻译成了英语,然后又用当时的白话文进行了“倒译”。当方步亭“秀”出了“倒译”的句子,何其沧不仅立刻猜对了原来的词,还纠正了方步亭的小瑕疵。

刘和平认为自己之所以会沉浸在写这样一段有关诗词的情节中,其实是想表达对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思考。“从‘中’与‘西’的互鉴,再回归到中华文化本身,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何其沧和方步亭的对话,代表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倦求索。”

最后,刘和平提到如何求索属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坐标问题:“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项优良传统。从‘北平’关照今天,中华文化的发展当然要走出去与别人的文化进行交流,但最终还是要认知和回归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位置上。不浮躁、不盲从,才能坚定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找准属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坐标。”

 

刘和平在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研班上授课

刘和平,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著名剧作家,小说作家,历史学者。参与编剧的电视剧有《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沧海百年》《李卫当官1》《甲申祭》等。舞台历史剧《甲申祭》获戏曲界最高编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和文化部“文华奖”,该剧经作者改编为四集戏曲艺术电视剧在中央台播出,获“飞天奖戏曲电视剧一等奖”。《雍正王朝》囊括当年两项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与“金鹰奖”的最佳编剧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