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动态 | 冯双白:让“舞协”变“无邪
发布时间:2018-01-0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日前,“舞典华章——中国舞蹈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各路专家学者纷纷为舞蹈界的现状把脉献策。在论坛期间,我院特聘导师、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接受了记者独家专访。面对舞蹈界存在的问题,作为舞协主席的他永远一副直来直去的态度,观点犀利毫不掩饰的评点舞界弊端。事实上,冯双白即便在每年“荷花奖”评奖期间,照样自揭不足,在他看来,包括为“荷花奖”制定严苛机制,都是为了让中国“舞协”变得“无邪”。

■“似曾相识”的舞界怪圈

此次高峰论坛,来自上海、内蒙古、四川等地的五支舞蹈团做了各具特色的展演。“几支舞蹈团的展演呈现出各自鲜明特点,但问题也很鲜明。首先是民族民间舞的创作有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这是一个逃不出去的怪圈,舞蹈语言、创作观念、思想高度、技术问题等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最后变得千人一面。大型剧目选材过于雷同,动作处理、空间处理显得司空见惯缺乏新意。”

此外,冯双白还表示,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完成当代性转换,二者中间的通道目前还没有找到。要么就是远离传统,要么就是完全桎梏在传统中走不出来。各团体在制作精良上下功夫比较大,甚至于有些过度的“炫”。有些节目还是很明显晚会化的绚丽多彩,通过音乐灯光等手段渲染出高潮,但内里不接地气、不讲真情,不讲人内心的诗意存在。只有绚丽的外壳,缺乏精神内涵。冯双白对此指出,“实际生活到舞台艺术的现实题材创作仍没有找到真正通道,有些作品只是浅显的触碰生活,缺乏真情实感。舞台上的演员仿佛声嘶力竭的在表现,但台下观众往往无动于衷。”

■“不护短”的舞协主席

与其他评奖活动不同,每一次“荷花奖”评奖都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舞协领导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从不粉饰太平。特别是主席冯双白更是“直筒子”,经常坦诚地自揭不足,直陈舞蹈创作存在的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对此冯双白认为,无论面对公众还是面对自己,最重要的还是要实事求是,文过饰非或夸大事实是要不得的。明知道这个节目不行,但还是要众口一词说好,是不正常的现象。“一句话,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高于真理、高于事实。”冯双白还认为,凡事一定要进行带有批判性的自考,所有事情不盲从,一定要问个为什么。冯双白还称他的导师资华筠对自己影响颇深,“她的批评非常直接尖锐,但对事不对人,不把创作和批评当成私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或者面子之间的交换关系。这种做法以至于遭到很多人的反感甚至讽刺,但奇怪的是,常常被她批评最厉害的人往往不会恨她,甚至还会尊敬她。”

■做透明的“荷花奖”

冯双白在担任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期间,曾主抓过“荷花奖”的评奖机制建立。“我们设立评委回避制度和评审团制度,现场抽签决定打分评委并实施现场打分,同时现场设立监审席并随机对评委打分进行质询。直接面对公众进行网络直播,对于观众真实意见现场宣读。所有这一切只为一件事情,就是让评奖真正公正。”冯双白强调:“不能有私心,更不能碰触私利,这是一个标准和原则。因为涉及团队荣誉、编导自身利益,有些人经常想尽办法‘做工作’,拉关系送礼用尽各种手段。我们跟评委明确表示,这种东西不能碰,碰了就不敢在众人面前公开批评,或者进行公正评断。当然,这种做法不见得每一个人都理解,或许有人会认为‘干吗要这样?’但我想,只要第一道口子被撕开了,以后什么都不好办了。”

冯双白称,“荷花奖”这些年慢慢树立起来的权威,也跟这一点有直接关系。“荷花奖”执行这些年,从一无所有到建立起完善体系,包含着追求公平和正义,“追求艺术的标准是‘原则至上’而非‘人情置换’,这些都体现在制度中,制度铺好后说话也硬气。中国是人情社会,但在荷花奖舞台上,唯一人情就在作品中”。

■“接地气”的创作者

除中国舞协领导之外,冯双白还有一个身份——编剧。作为理论工作者,从事舞台艺术创作仿佛不太沾边儿。“当年我在建设兵团文工团有着舞蹈表演和创作的基础和经验,此外父母对我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冯双白回忆,父亲是长影厂导演,母亲是电影剪辑师。延安时期,延安电影制片厂的首部电影《边区英雄》就出自父亲之手,“父亲很喜欢瞿秋白与白求恩,曾想将他们拍成电影,也许我的名字‘双白’就源于此吧。”冯双白文字功底很深,曾长期担任央视撰稿人,为周涛、朱军、董卿、李咏等撰写串联词,参与大型晚会的策划,一直做到央视春晚的总撰稿。

他还与央视名牌栏目《舞蹈世界》长期合作,对此冯双白说:“栏目导演白志群是一个舞蹈方面的资深专家,她邀请我担任栏目撰稿人,同时策划央视舞蹈大赛。”受白导启发,冯双白在舞蹈研究所工作期间,拍摄了包括吴晓邦、贾作光等在内的“中国当代舞蹈家精粹”人物科研系列片,剧本、导演、拍摄都是他一身兼。这也让冯双白开始了从理论研究向艺术创作方向发展。“后来,我干脆不用影像说话,直接搬到了舞台上。”冯双白回忆,他的处女作《咕哩美》成为广西第一个获得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之后又陆续创作了《妈勒访天边》、《风中少林》、《花木兰》等十多部舞剧,获得无数赞誉。

在所有作品中,曾获得“荷花奖”的《风中少林》是冯双白的得意之作。据他回忆,“那段时间,曾一个人入住在寺庙里,跟僧人们一起吃斋念佛打坐念经。原来只以为少林功夫是打打杀杀,真正深入接触以后,才发现禅武医三位一体博大精深的少林文化,才知道为什么少林十三棍僧只用棍不用冷兵器,他们是御敌而不取性命,是保护和尊重生命。”

■为学生指道儿的博导

除了丰富的舞蹈创作实践,冯双白还作为学者,舞蹈理论上也十分有名,多年来出版有《百年中国舞蹈史》、《新中国舞蹈史》《中国舞剧史纲》《宋辽金西夏舞蹈史》等学术专著。扎实的艺术实践,深厚的理论修养,让冯双白成长为中国舞蹈界的灵魂人物。作为博士生导师,冯双白带过的学生虽不多,但他是一位很讲究学术态度和方法的导师。

在学术界,一些导师招收学生的目的是成为自己助手,一起完成属于自己的学术项目。而冯双白则认为,在学术研究的教学方面讲究方法论是最重要的,作为导师还是应该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为学生们开辟或指引一条路让他自己去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受伤的青年舞蹈家刘岩是冯双白的得意弟子,她独一无二的研究课题“手舞”就是源自导师启发。“对于学生来说,我的任务就是指导一个博士怎样选择论文的目标,怎么选择题目,选定题目之后又如何去搜集资料,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该持有什么样的学术方法和态度。”

导师简介

冯双白,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舞蹈理论家、评论家、编剧,大型晚会策划人和撰稿人。代表作有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舞蹈诗剧《咕哩美》《我们新疆好地方》,杂技剧《西游记》《聊斋遗梦》等。著有《新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舞蹈史》《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怎样欣赏舞蹈》,合著《中国舞剧史纲》《图说中国古代舞蹈史》等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