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导师 | 陈履生:书画摄影兼鉴藏 本立道生自融通(上)
发布时间:2018-03-13 发布人: 字号: A A A

 陈履生是美术理论界专家,也是书画名家,摄影行家,走过世界三百多个博物馆,拍下了大量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景;同时他还是一位收藏大家,独特的关注点和品位让他在常州建立起油灯博物馆,讴歌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尚品格……近日,陈履生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的专访。

谈书画创作:

承文人精神 重前无古人 

在题为《新中国 新国画》的讲座中,陈履生深入剖析了新中国美术的几大特点:超强的时代性,丰富的现实性,鲜明的主题性,多样的表现性,突出的大众性,整体的潮流性。他在自己的 “文·文人·文人画”个展前言中也提到,“中西融合”成为20世纪中国画百年发展的主流,文人艺术则成为潮流之外人们理想中的孤岛。而陈履生便是在当代文人画“孤岛”上坚守、探索的人之一。“我所做的就是在不可能中表现一种有限的可能性。用不同的题材,不管新旧,来表现文和文人,而成全一个当代的‘文人画’。”

看尽残花总不言

陈履生说他非常喜欢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画面上的冷峻风格,大概就是他所坚持的“本”了。他笔下的梅花、水仙、国槐、山水等,都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哪怕是绚烂的迎春花,那画题用的也是《不随桃李一时开》。

“孤傲清寒是符合中国文人绘画的一种精神。不仅在绘画上,做人也如此。而要用绘画把这种特质表达出来,需要一定的形式来支撑。所以我的山水画构成很简单,既没有花鸟树木,也没有桥梁舟船乃至景点人物,剥离了一切人为的痕迹。当然,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有一定技术难度,我必须用种种的方法来解决雷同问题,在笔墨上、画面上多下功夫。”

陈履生笔下的梅花,也显得很特别——枝枝直上直下、峭拔独立,这本来是中国画的大忌,但他就是有办法化不利为有利。“我画的其实更接近于生活现实,如果你好好去观察,会发现梅花的新枝都是直愣愣往上长的。但你要把它画出趣味来,无论是两三枝、四五枝还是六七枝,都得解决好穿插问题,将书法功底显现出来,才能独具一格。”

独留劲枝与君看

同时,为了寻求“文人画”的当代性,陈履生还会选择一些前无古人的题材,譬如国槐。国槐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中国的文人树”,在北方的树种里,是最后一个发芽的。在陈履生看来,国槐的枝干特别美,本身就像一幅版画,而且象征着文人的品格。“北京路边种的都是国槐,它们并非原生树,是迁移过来的,但它们能随遇而安,长势良好;即便被随意砍伐修剪,也还是宠辱不惊,坦荡生长。春天,当所有的道旁树都已绿叶成荫时,国槐才发一点嫩芽,这也是我最欣赏的。我从家里到国博上班,五六公里路两边都是国槐,每天经过都觉得太有形式感了。所以我拍了很多国槐的照片,后来又开始画冬日里的国槐,我想要颂扬的就是这样一种文人精神,而且前人没有画过。”

迎春花同样是古代文人不曾涉及的,陈履生也很喜欢。“迎春的象征意味可能没有国槐那么深邃,但它的形式感特别强,枝条乱七八糟的看着很难画,但从不规则当中寻找到规律性、趣味性,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暖日晴云

未完待续......

导师简介


陈履生,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先后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国画研修院、中国美术馆工作,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30余年来潜心研究美术历史及理论,并从事美术批评、美术创作。出版著作(包括编著)50余种,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建有私人博物馆“油灯博物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