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动态 | 特聘导师潘鲁生新书《美在乡村》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19-04-2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4月20日,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新书《美在乡村》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会议中心举办,来自文艺界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乡村文化振兴”时代命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美在乡村》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现场

       在新书发布会上,与会专家认为《美在乡村》是紧跟时代脉搏、服务乡村振兴的主题出版图书,是潘鲁生近五年来围绕乡村振兴现实议题进行深入调研以及理论思考的系统性学术成果。全书分为乡风文明、村落保护、手艺农村、农民画乡、乡愁记忆五个章节,篇幅40万字,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命题。

潘鲁生田野调研地图

       作为一名长期在民间文艺领域深耕的学者,潘鲁生从事民艺研究与田野调研三十余年,一直致力于民间文艺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实践,调研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早在1997年,他就从民艺学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将关注的视点从民间艺术延伸到乡村重建等学术命题,其“手艺农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和“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在学术和政策层面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美在乡村》书影

       《美在乡村》书中对于乡村文化的论述是从认识其美学属性开始的。潘鲁生认为,乡村之美既是具象的乡村风貌之美,是可感的风土人情之美,是理想中要振兴和传承发展的乡村之美,也是人们面对乡村时所报以的情感和美学态度。正因如此,乡村之美是认识乡村、理解乡村、求解乡村问题的原点。

2018年调研广西民间文化

       《美在乡村》的文化立场是关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关注乡村中个体与文化的生存状态,关注乡村生命的社会价值,认识乡村本身不可替代的意义和生命力。潘鲁生表示,文化工作者需要从根本上把握乡村发展的文化动力,以乡村文化为命题,求解乡村现实发展中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城市与乡村、国家政策与农民需求等现实的关系问题。

       在会上,潘鲁生回顾了多年来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藏于民间,藏于乡村。城镇化急速发展给乡村发展带来了一些新命题,如何重建乡村,把乡村的资源变成社会发展的财富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点。潘鲁生认为乡村之美就是生活之美,应该让最美好的生活回归到现实的乡村。作为民间艺术的研究者,他希望以实际行动服务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界社科界的要求,践行“四力”服务民众,继续深入乡村调研,关心乡村文化建设,服务村民文化需求。

来源 | 潘鲁生民艺馆、光明日报客户端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刘怀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