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导师宋宝珍 | 瞩望远方风景 但求自性光明
发布时间:2020-07-24 发布人: 字号: A A A
       近日,《新剧本》杂志刊发文章,讲述我院特聘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以“有涯之生追无涯之学问”的学术道路,特摘编与大家分享。

       童年印象:渴望更高远的天空

      1964年,宋宝珍出生于河北唐山。3岁时,她的父亲去世,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身上。因此,宋宝珍自幼有些内向、敏感,比一般孩子懂事、能吃苦。她回忆说:“栽白薯秧、收苞米、拾麦穗,这些农活我都干过。那时候我的身体不好,每到七八月份就会犯病,医生讲是胃痉挛。母亲因为要照顾小弟,时常抽不开身。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一个人去住院了,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医院的儿童病床四周都有栏杆,胃痉挛发作起来特别难受,我就疼得在床上翻滚。”

       那时,因为无人照看,宋宝珍总被关在院子里,年幼的她偶尔会爬上墙去,眺望更高远的天空。

       求学南开:努力的无悔青春

       1982年,宋宝珍以地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系。

       谈起大学,宋宝珍对母校充满感情。她说:“南开教会我低调、谦和、务实、用功、认真。”她清楚地记得入学不久后的一节训诂学课,正是那节课让她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学问的博大精深。正如庄子所言“生有涯而知无涯”,宋宝珍意识到,以有涯之生追无涯之学问,哪怕穷尽毕身,所了解到的不过也只是冰山一角,而自己能做的就是加倍努力。那时,她爱泡图书馆,阅读大量的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著作,但凡是学校读书会、研讨会中提到的书籍,也会找来阅读,时常感觉自己就像个拼命追赶的孩子。

2002年,宋宝珍在图书馆

       宋宝珍钟情于中国现代文学,她说:“可能是因为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人格,他的冷峻、深邃、透彻、刚毅,让我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感动;还有一个原因是现代文学离我的生存状态不远不近,既可有足够的距离审视其意义,也可有足够的兴趣翻检前代人的历史;而无论研究结果如何,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对人生的思索。这和古典文学研究李杜很不相同。”在现代文学课焦尚志老师的引导下,她怀着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热情,考取了南开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当时系里希望培养一位青年教师来教授电影、戏剧的选修课,系里按照这样的方向培养她,并从北京聘请了南开大学的校友、中央戏剧学院的田本相教授做导师。就这样,宋宝珍成为田本相先生的学生,基础课在南开上,专业课到戏剧学院旁听。从此,她开始学习、研究戏剧,走上了中国话剧研究之路。

       学术人生: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术

       1989年6月,宋宝珍硕士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工作,从办公室学术秘书开始,逐步走上学术道路。

       谈到学术研究,她认为自己的研究范畴大致分为四块:一是关于戏剧史研究,包括话剧通史、阶段史和港澳台地区话剧史;二是关于戏剧理论与批评的探索;三是关于当代戏剧批评;四是关于剧作家的专题研究。

       谈及学术研究之法,宋宝珍说:“学术研究没有捷径可循,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宝珍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始终认真诚恳,她坦言道:“我是一个愚钝的后生晚辈,尽管我不敢松懈自己的意志,不敢放慢行走的脚步,但是仍然成不了军中前锋,我不过是一个匆促的赶路者,停是停不下来的,心愿带着憧憬就这么一路往前冲。”

       2003年,她完成博士论文《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在被问及为什么还要深造时,她说:“我想通过做博士论文逼着自己重新进入到一种理论的思维状态和学术环境中去。”

2003年,参加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

       在宋宝珍的一系列著作中,于1996年与陈美英合作完成的学术传记《洪深传》,在当时是唯一一部关于中国第一位哈佛大学的戏剧硕士、中国现代导演制的创立者洪深的传记;所承担的课题《残缺的戏剧翅膀——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稿》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重点课题。她以现代戏剧史上有建树的14位戏剧理论批评家为坐标点,串联、勾勒了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与批评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对于话剧理论与批评的学术深入,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宋宝珍重视戏剧批评,在她看来,戏剧批评“不仅是写给仨俩同道或同好的,也是为广大受众所写,这些受众既包含戏剧创造者,也包含看过演出或者没看过演出的观众,而更远端的受众可能是未来的艺术研究者,乃至话剧史的未来书写者”。宋宝珍写了很多有影响的批评文章。她说:“我觉得批评首先是阐释,不仅要从戏剧作品中开掘出藏于其中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旨趣,而且要从表现形式中发现其美学意味。但仅有阐释是不够的,还要对作品的范式、内涵、作用、价值、意义进行评估。任何一个作品的出现,都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局部,所以还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价值定位的坐标系当中,对其进行合理的恰当的科学的标定。”可以看出,宋宝珍把话剧研究放置到了中国文化建构的历史进程之中。

       宋宝珍是家中的贤妻良母,是学生们的恩师,是热爱戏剧的人们的挚友……她旺盛的精力时常会让她身边的人们感叹与倾佩。疫情期间,宋宝珍依然做课题、写论文、看剧本、上网课,乐此不疲。她说:“一方面有些事情确实是职责所系必须做,另一方面一些不带功利色彩的事情值得做。只要我还能在这个世界发挥一点光热,在我就是一份快乐的心得。有人说我写文章笔头蛮快,其实我是笨鸟先飞,下的苦工比一般人多,把一般人发呆和聊天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和写作上了。”

       天道酬勤,诚至金开。无论对待戏剧、学术还是人生,宋宝珍总是怀着千万分的善意、敬意、诚意,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对此,她曾在书中写道:“我是一个不善表达内心的人,但一份真挚的感激却常存心底,化为我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生命的动力。”这或许就是《中庸》里所讲的“唯天下至诚,能尽物之性”吧。

       导师简介

       宋宝珍,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回眸》《残缺的戏剧翅膀——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稿》《世界艺术史·戏剧卷》《中国话剧史》《洪深传》《田汉评传》《走回梦境——澳门戏剧》《中国戏剧论辩》《香港话剧史稿》《中国百年话剧史述》《迈入现代的门槛——五四新剧》等。


来源 |《新剧本》杂志2020年第二期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谭映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