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四期苏妮娜:副线搭建不好 故事就经不起推敲——从《火锅英雄》看电影的里子
发布时间:2016-05-10 字号: A A A

最近相当“火热”的电影《火锅英雄》取得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自公映后,票房突破3.5亿,豆瓣评分达7.5分,是同期影片中评分最高的一部。那么,这部电影究竟有哪些亮点吸引大家,它是否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呢?研修院中青四期校友、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艺术广角》编辑苏妮娜将在本文中为大家一一梳理。

【 这个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显示它的不同,就是屌丝终于彻底翻身,不是从钱上,从生活上,从范儿上,而是从精神上,从心理上。】

前一阵,我看到有公众号推荐国产电影《火锅英雄》,这打动了我的国产片情怀,去看了之后,心情更复杂了。怎么说呢,该表扬它那仔细打磨的场面和镜头、成熟轻松的创作心态,但是也真心遗憾它的副线“弱爆”了。近期的国产片总是这样,给你惊喜的同时,却总是因袭着一些缺憾,一些DNA中就刻有的陈疾旧患。

好的说在前头:《火锅英雄》节奏不拖沓、景观有味道、打斗讲节奏、形象有特点,是一部技能很全面的类型电影。其中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把悬念设在人性本身的游移上面,并且顺着剧情的逻辑给出了一个“成长为”英雄的过程。我们看过太多讲英雄的电影,那里头的英雄都好似从一出生就是英雄,人性没有经过考验,心里没有起过冲突,毫无道理就舍己为人,就大爱无疆了。说句老实话,这样子讲述出来的英雄和楷模,都好似神仙下凡,伟则伟矣,无法引起我等凡夫俗子的代入感。当然,这也是陈年旧事了,近些年高大上形象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屌丝故事,荧幕上一茬茬的全是没实现的梦想和忘不了的姑娘。可惜这些屌丝也跟前一个时代的英雄一样——扁平。故事总是能回溯到青春,从高中时代起就对爱懵懂对青春挥霍,然后全片结束了,也许屌丝发了财成了名,也许名利到手又告破灭,就像《煎饼侠》《港囧》《心花路放》《夏洛特烦恼》那样,总之,不管奋斗还是没奋斗,心态上还是回归了屌丝,这里边完全没有真正的“英雄梦”。近来流行一句话:“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把诗与远方,和眼前生活对立起来。仿佛只能选择一样:要不然就是挣扎在眼前的苟且里,从来没有英雄梦想;要不然就彻底背个破背包去远方,痛恨在小镇过日子。这类鸡汤金句有个毛病,就是对人的判断太单一:好像只能做出二选一的决定。那为啥就不可以在平淡生活中保持英雄梦想呢?或者说有梦想的同时做个普通人呢?

这个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显示它的不同,就是,屌丝终于彻底翻身,不是从钱上,从生活上,从范儿上,而是从精神上,从心理上:经历了一些事之后,心里头有些雾霾散去了,这几个连火锅店都开不下去、混吃等死之辈,从一个荒谬境遇中见到了自己的“本心”,即使是再次回到开火锅店这个起点上,但是人不一样了,精气神儿回来了,命运自然会朝着好的方向走。

【如果只是写好了正面,不把背面写好,结果就是故事在好看之余,经不起推敲,故事不成立的话,正面的表现越精彩,观众的心理落差越大。】

可是有一个问题,一个国产电影的老毛病,就是副线索还是没有搭建好。

一个电影有它的正副两条线索,两条线共同交代情节,相当于一件外套的面子和里子,又好像一个硬币的正面背面,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笔墨和时间不必二者平均分配——多是正面的实写,然后是背面的虚写,但是二者对于情节的搭建同样重要。矛盾的爆发、现实的刻画、动作的设计,这些最吸引眼球的成分,往往是以现在时态,放到正线上来表现;但是情感的积蓄、个性的形成、悬念的铺陈,往往是以回忆、追溯、想象的方式,断断续续地放到副线索上表现。如果只是写好了正面,不把背面写好,结果就是故事在好看之余,经不起推敲,故事不成立的话,正面的表现越精彩,观众的心理落差越大。这么说吧,BURBERY风衣的面料固然是好,但是决定它的版型、挺括度,以及它英式的调性和风格,则更多是它的格子里衬。

这部电影的里子就出了问题:白百合扮演的于小慧在情窦初开的学生时代与三个男同学有过短暂交集,但这只是淡淡的一笔,和她今天为了帮助老同学不惜犯错、后来又因为她的情书导致刘波(陈坤扮演)在窄巷浴血追凶等情节,在强度和合理性方面完全对不上。

这不能不说是此片最大的败笔。

详细地说,当年于小慧在仓库里躲过流氓纠缠,无意中发现三个男孩结成“沙坪坝草蜢”排练歌舞,瞬间就爱上,写了情书,这就很生硬,完全不是内向女孩的感情模式。而当年许东拿着于小慧给自己哥们刘波的情书满班级的念——以我曾经是一个中学女生的身份保证,这简直就是创伤和噩梦,哪里还残留下来什么未完成的感情,而刘波任着自己哥们胡闹之后,都没有好奇地找一找那封情书;唯一有点可信的是性格同样闷骚的“眼镜”把情书默默收起。可是到最后,三个人竟然齐刷刷地表白说:“于小慧,我喜欢你”。看不出来于小慧的感觉怎样,反正我在观众席上,忽然很冷,忽然很“雷”。

【很多国产电影的一个通病:倾向于在场面上、动作上、景观上乃至台词上下功夫,却在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的处理方面失之粗糙。】

关于“情书”,有一部非常经典的日本电影,就叫做《情书》。那部电影可以作为最近几年写初恋电影的教科书——明线和暗线都算上。

《火锅英雄》与《情书》当中的情书,都是一封没有真正到达的情书,它们都遗落在一个日常生活的边角蒙尘,恰如那些无法出口、终于封存的少年心事。而随着这封蒙尘的情书在电影后半部分的浮现,它带动了电影主人公重新发现自己的使命:在《情书》当中,是一个带着爱人逝去的伤痛无法重新开始的女人,终于开始自己的生活,是藤井树发现了自己在少女时代被无声无息地深深爱过;在《火锅英雄》当中,这封情书让刘波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对暗恋过自己的女孩有一份保护的责任。——似乎,都起到了让过去的美好成为今日救赎这个功能。

但是,细细分辨,《情书》当中,这种重新发现是痛苦的、过程也是复杂的。同名的男孩和女孩成了同学,男孩暗恋着女孩。追索往事的女人博子,是男孩藤井树成年后的未婚妻,她在男友意外逝世之后,追寻往事一直到发现情书,经历的痛苦和复杂,正对应于当年的男孩那孤独苦涩的心境。而发现未婚夫当年爱上的女孩与自己的相貌相同,博子又陷入“他是否真的爱过我?”“我是否只是替身”这一感情幻灭当中。所以,电影的起点是,博子相信爱情的前提下,无法接受爱人的死;而电影的结尾,博子对确定无疑的爱产生了疑问,因此反而能接受爱人已死。这个结局是,人物释然于命运,但是对爱的追寻终无所得。正如戴锦华所说,这部貌似讲述纯爱的电影,其实讲的是自我的迷失和爱情的失落,这才是情书无法真正到达的、情感和心理的原因。——这才是青春之残酷所在,本来就不必去写死亡、上床、斗殴、流产,来人为地强加伤感和痛苦。

当然,有朋友会说,别在讲动作、讲兄弟、讲侠义的电影里寻找什么血肉丰满的情感元素了,这不是人家想表达的重点。感情戏有叙事功能就够了,别再要求它的情感功能。我只能说,举一个例子就能反驳:为何不看看《美国往事》?不是着力多不多,不是时长多不多的问题,而是你的感情可不可信,到不到位的问题。到位的表现,一分钟顶十分钟。一分钟可以撑起你最想表达的那个人。没有可信的情感,哪有可信的人?

电影让我们觉得可信的地方,是情感,而不是事实本身。在电影中,越离经叛道、越天马行空越好,关键就是找到情感的落脚点。不是说银行职员于小慧跟老同学入伙做坏事不可信,更不是说她帮助开火锅店有什么不合理,关键是在情感上没有树立起认同感。这恰是很多国产电影的一个通病:在场面上、动作上、景观上乃至台词上舍得下功夫,却在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的处理方面失之粗糙。再用柔光滤镜做出精致细腻的画面,也无法掩盖那种粗糙。其实,这种粗糙对应的也许不是我们的昔日情怀,也不应直接归因于拍摄电影的水平,而是暴露了今天人们对情感的理解水平:它已经日益简单粗糙化了。在一个消费的时代,初恋真的重要吗?呜呼哀哉,在电影反反复复的回溯往事当中,初恋终于成了一个被用滥、用坏的陈旧老梗。


校友名片

苏妮娜,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四期校友,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艺术广角》编辑。从事文艺理论评论的组织、策划和写作。曾获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首届东三省电影论文评论奖一等奖、第四届飞天奖电视剧优秀评论奖二等奖等。针对当代的影视、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发表评论已逾十万字。见诸《中国艺术报》《文学报》《辽宁日报》等报及《中国图书评论》《名作欣赏》《当代作家评论》等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