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二期汤海涛策展:“衍变的语言——云南美术类院校研究生师生提名展”
发布时间:2016-05-18 字号: A A A

前  言 

衍变的语言

汤海涛

细想起来,艺术为宗教政治服务的时间,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漫长。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每个时期的艺术都力图通过宏大叙事的方式,构建一种符合君权神授的想象中的宗教政治图景。单一的功能,单一的目的,单一的手法遏制了语言多样性表述的可能。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桀骜不驯的个性语言,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可谓凤毛麟角。从16世纪开始,类似的名字多了起来:鲁本斯、格列科、哈尔斯、戈雅、博斯……

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突破、技法的改良、造型的变异,这些人对绘画语言探索,形成了一个隐伏的系统,持续到了印象派时期。但不无遗憾地说,这种的“语言”的衍变,还停留在“写实”系统的宽容度之内。

照相术的出现,彻底击垮了以写实为第一要义的绘画系统。画家可以对故去的达芬奇、委拉斯凯兹、库尔贝表示敬意,因为他们可能是500年一遇的天才;但是他们不能容忍人手一台相机,镁光灯一闪就完成了画家们愿意多长时间完成,就多长时间完成的人像。据说法国的一些画家为此有失风度地举行了示威游行,希望政府取缔照相术。好在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画家打开了通向潜意识的大门;1907年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又为画家打开了一道通向形式的大门,这无疑是画家们的福音,抑或说是对后代画家的福音。因为突然面对如此广阔的形式和精神世界时,生活在那个时代,处于变革期的传统画家一时间无所适从。而自立体派之后的各种艺术流派和风格,又使得建立在宏大叙事基础上的,“语言”的巴别塔倒塌,画家开始各说各话。那么,绘画作为艺术存在以及存在方式,开始岌岌可危。

幸而,对于形式泛滥的反思以及绘画性的再次强调,使得绘画语言的探索从变革的断崖,回归到了语言传承衍变的道路上。有意思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绘画语言的实践多停留在画家的画布上。美术理论的图像学、符号学乃至社会学的研究中,很少将语言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云南的油画创作的绘画语言,来源庞杂,“语系”多样。作为中国现当代美术重要的版图之一,虽然无法对当下的绘画语言加以定论,但是呈现是可以做到的。

近年来,对绘画“语言”的研究渐成热点。“衍变的语言”云南美术类院校研究生师生提名展的意义就在于,打造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通过一届或者多届的系列展览,形成一个研究的时间轴,进而观照云南地域性绘画语言的“衍变”。同时,提名是双重性的,一个是展览对参展导师的提名,一个是参展导师对学生的提名——希望双重的提名能够让展览具备更多的可能性。

2016年5月11号于昆明西华园九水居


部分参展艺术家

(导师)

邓安克

1977年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学习,1982年1月毕业,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邓安克参展作品:《收藏记忆2》布面油画

马惠龙

出生于1959年4月。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油画艺委会委员,云南油画学会会员。

马惠龙参展作品:《山谷里的村庄之三》布面油画

武俊

1959年生。198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199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七届研修班。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武俊参展作品:《艳阳当空》布面丙烯


策展人名片

汤海涛,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二期策展班校友,1969年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云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专业领域美术伦理、策划展览,参与策划展览时间8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