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系列之中青八期彭双龙
发布时间:2016-09-23 发布人: 彭双龙 字号: A A A

9月8日至9月18日,由中国美术馆策划主办的“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6)”在中国美术馆三层展厅展出。研修院中青八期校友彭双龙3幅作品入选本次展览。为此,研修院特请彭双龙阐述自己创作心得,并展示彭双龙创作的其他书法作品。

彭双龙在中国美术馆展览作品

参展作品1-行书


参展作品2-草书


参展作品3-隶书

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工作之余的读书写字,已然成为我内心修炼的一种方式,“丰富的安静”也成为我近年来的创作方向和追求。近年来我开始关注“二王”帖学一脉“沉静古雅”的气息,此种“气息”如八大山人在历经沧桑之后收起所有的锋芒和圭角,达到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境,静中寓动,平中出奇,高古难求。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发感知到古典的力量,深知唯有心存敬畏,沉潜翰墨,追求古意,加强学养,方可得其心源。

我的审美理念和风格追求倾向于“经典、古雅、静逸、朴厚”,“经典”即取法正宗,“古雅”则不具俗态,“静逸”得空灵简静,“朴厚”可素朴自然。虽然我目前的作品仍然执着于点画得失和布局经营。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崇尚“古雅朴厚”的大美境界。老子说“大巧若拙”、“既雕既凿,复归于朴”,庄子讲“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深信“天然无雕饰”的“自然之美”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刘熙载《书概》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沉静古雅的气息是随着年岁阅历和才学识鉴的增加而不断深化。所以我在临摹经典法帖之余,努力增加阅历和加强学养,读书、临帖、创作、悟道,穿插并行。近期,我又开始有计划的通读孔孟老庄和先秦古文,以期获得精神的升华和共鸣,激发灵感和创作的欲望。力争让作品中多一些文气和书卷气,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多一些澄澈安静的气息。

“安静”需要以丰富的技法为前提和支撑,否则便会流于简单和苍白。丰富的用笔是风格的根基,是气息的载体。学习“二王”技法不能孤立视野,需要深入分析历代技法的流变,以一种历史的宏观眼光理出一条清晰的演变之路,以魏晋为中心,向上延伸至钟鼎铭文、秦篆汉隶、简牍帛书、敦煌写经,向下拓展至孙过庭、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赵孟頫、苏东坡、米芾、王铎、董其昌乃至近代的白蕉,可以清晰的看见帖学一脉的俯仰变化。通过“二王”纯熟的表象进入其丰富的技法内核,获取于我有益为我所需的技法元素。以古人技法为根基,以个人气息为载体,方可不负时代,不负我心,并找到亦古亦新的通衢大道。

然而,若以传统文化视野来关照,所谓的“技法”等都是形而下的,书法之所以会脱离于工艺而称之为艺术,就是因为历代大家通过不断探索将书法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的层面,“道”是什么?是哲学,是学养,是精神,是气息。“道”从何来?唯有从形而下的技法层面逐步上升到形而上的气息境界,方能窥见其妙。所以,在关注书法艺术本体的同时应该牢牢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关注国学、史学、哲学、美学等综合艺术领域,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和诗意之心去融入时代、关注民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培养一种社会担当和终极关怀意识,以一颗通透丰厚、诗意润泽的心灵去关照书法这块土壤,从而提升书法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我想,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体品格的一种外在诉求。

因此,周国平先生的话是对的,安静是因为拥有丰富的前提,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一种超脱,是阅历大千万象之后的一种顿悟。我深爱这种澄澈安静、优游物外之美。

文 › 中青八期 彭双龙

彭双龙其他书法作品欣赏


 

临王羲之


临寒食帖


临寒食帖 局部


小楷《心经》



行书小品

行书《沧浪亭记》


行草

隶书对联

校友名片

彭双龙,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八期校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硕士,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深圳宝安书法艺术研究社秘书长,深圳宝安书协副秘书长。书法作品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最高奖,文化部“群星奖”等。学术论文获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奖”(最高奖),首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优秀论文奖”(最高奖),特邀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学术论坛并宣读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