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讲话两周年 | 策展一期李亚辉: 追梦丹霞画旅中
发布时间:2016-09-27 发布人: 李亚辉 字号: A A A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布两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希望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的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此,我们设立了“纪念讲话两周年”专题,与大家共享由研修院校友创作的作品。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是什么时候闯入我的视野?让我欲罢不能!

李亚辉 《万壑秋声》(68cmX136cm)

或许,这就是机缘。而我确实相信,这就是机缘!许多年前,在我的家乡浏阳有个叫象形村的地方,曾多次吸引我去那儿写生。它有着与我以往所见的丘陵山水不一样的地貌:山体上少了许多的植被,却比平常的丘陵山水多了些裸露的岩石。阳光下,还呈现出橙红、紫红、暗红或紫褐的色泽;石头上的纹理,一条条地、有规则地排列着,似乎是人工一层层地、有意地夯筑堆积起来似的;山头上有奇怪的峰林或出现一块块光光的大岩壁;细细琢磨,有许多有趣的“象形”:有的形如麒麟、狮子、老虎、大象、乌龟、天鹅等动物的;也有酷似将军、美女等人物的……这些景物,在河水的倒影里更是如梦如幻!再加上这里山民们演绎的各种故事,更是动人!不过,在当时,也只是觉得有趣,并没有引起特别关注。毕竟,在我研究的大量丘陵山水对象中,它只是特例。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近现代地学界才命名并研究的特殊地貌类型,丹霞地貌。

李亚辉《丹山翠谷》(136cmX68cm)

李亚辉《侗乡幽境》(68cmX136cm)

或许,就因这种机缘,触发了我的某一根敏感的神经,让我在近几年的时光里,对丹霞地貌流连忘返。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地学专家们关于丹霞的各种专著并关注各届丹霞大会的诸多论文。同时,我也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漫长游历:沿着专家们引领的区域,由东向西,由南而北,诸如广东韶关的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浙江江郎山、湖南的崀山、万佛山、贵州赤水、青海祁连的卓尔山、甘肃张掖、天水麦积山……大有一口气要阅尽天下丹霞的想法,不停地去奔走,不停地去求证,不停地去写生与创作。

李亚辉《家有好茶园》(136cmX68cm)

李亚辉《满谷清凉》(68cmX136cm)

丹霞地貌,自1928年由我国地质学家冯景兰首次提出“丹霞层”至1939年陈国达教授提出并命名“丹霞地形”,之后,一石激起千重浪。这种地貌迅速引起我国地学工作者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并随着一届一届丹霞地貌学术会议的召开,在地貌学者与多方面学者80余年的艰辛研究与推广下,这个由中国人命名的“丹霞地貌”已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并迅速崛起。世界上的丹霞地貌约有1200处,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我国是世界上丹霞地貌分布最广且发育的形态最多、最丰富的国家,目前已经发现的丹霞地貌约有780多处。丹霞地貌以其鲜明的红色和奇特的造型而成为一种宝贵的景观资源,因其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和美学价值,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李亚辉《满峡清秋》(68cmX136cm)

李亚辉《清风拂拂》(68cmX136cm)

这是一种由红层为主要物质基础而构建成的特殊地理地貌景观。构造这些丹霞岩层的物质属于中生代燕山晚期白垩纪山涧盆地中沉积的红色砂砾岩,发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红色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和泥质页岩等交互组成,而岩石颗粒之间的填充物或胶结物主要是氧化铁,所以多呈红色。在燕山运动时,我国秦岭——大别山以南的东南地区形成的许多断陷盆地、水,就向着低处,携带着泥沙,浩浩汤汤地向这些盆地作向心集合。于是,盆地就慢慢接纳和堆积了上千米至数千米的碎屑物。而正是这些泥沙、砾石固结成的红色水平的砂岩层在多次地质活动,特别是喜山期新构造运动对盆地的进一步改造,经挤压、隆升、断陷、热沉降等地质作用后,在造景岩层中形成了多组方向的节理。不过,这些地质活动并未对红层的基本格局作出很大改变。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丹霞地貌山体,大多还保持着水平节理,只有少数地方可以看到倾斜或弯曲的节理。

大自然就是一个神奇的雕刻师!后经亿万年的水流下切与侵蚀、生物风化、重力作用崩塌等方式而鬼斧神工般地把这些红层或塑造成了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或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或单斜群峰;或形成临溪峰林峭壁、陡崖坡;或形成高大的石墙、额状洞、石窗、天生桥以及形成一线天、巷谷等变化丰富的丹霞地貌特色风景,在亿万年里从不停歇地展示、演绎,并通过它变化丰富的红色色泽和镌刻在岩壁上的横向排列纹理、竖向排列纹理和斜向弯曲排列的纹理来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这一幕幕古老而动人的地貌变化故事。

我膜拜大自然的这些珍贵赐予!正是因为这些过去不为我知的东西,激起了我想要“弄清楚”它们并使它们成为我梦中的画境而去努力探索的动力,并让我如痴如醉!近几年,我在所到的丹霞地貌地区,画了大量的写生,仔细琢磨其山体的节理特征与变化规律,由表现其表象的“形似”到概括提炼后的“神似”,努力探索一种比较适合的丹霞皴法,力求把它们画好,画出神采。也根据我对丹霞写生的感悟和对生活在丹霞山水中一切生灵的体察,创作了一大批以丹霞为母题的丹霞山水画。这些作品渗透的是我天性中对新鲜事物喜爱的执拗,承载的是我这些年追逐丹霞而产生的近似于“爱屋及乌”式的全部情感。

画旅悠悠,前面的路还很远,需要我为之去做更多的努力......


校友感悟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面向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就从事中国画领域创作的画家们而言,我认为“文化自觉”主要来自于其对文化的认识态度与价值取向;“文化自信”则主要取决于其对文化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要取决于他本身积淀的文化根基。我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实践已有近30年了。在长期从事传统山水画的学习与创作实践中,也在不断寻求能符合民族新时代、新思想、新文化语境下具有新审美特质的新创作母题的新探索、新演绎。近年来,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我选择了与“丹霞山水”地貌特征与文化环境进行重点探索:“丹霞”,它命名于我国并驻足于世界;它在我国有着广阔而丰富的研究对象;它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与接纳;随着我对它的逐步认识,它已深深植入我的骨髓里。于是,就有了我追梦的“丹霞画旅”。


校友名片

李亚辉,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策展二期校友,湖南省画院专职画家。作品参加“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全国第二届山水画展”等国内外艺术大展且获奖,并入编《当代名家山水画稿》等数十部大型画集;艺术作品与艺术事迹被湖南卫视、山东卫视、《美术》《江苏画刊》《书与画》《湖南书画》《人民日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多种媒体专题介绍或专栏(版)刊载;出版有《走进大西南·李亚辉写生集》《当代国画精英·李亚辉》《问道潇湘·李亚辉作品集》《艺蕴浏阳·李亚辉美术作品集》等专著。现为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馆长,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散文学会理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