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讲话两周年 | 策展二期葛晓弘:二维码系列创作体会
发布时间:2016-10-09 字号: A A A

近年来我一直想在创作中把握和寻找一种方向,想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挖掘艺术魅力,讲述、传播、展现、阐发当下社会。

一种可印制的计算机文化,使世界流通领域大变革并且风靡世界日常生活的条码引起了我的关注,特别是留美华人王寅敬博士发明的二维码形式燃起了我的创作兴趣。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计算机的出现被称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计算机文明”。计算机的数字革命发展历程,使知识的一切交流利用互联网覆盖全球,它的传播、展现使世界的文化交流零距离,这一文明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借助二维码的图形媒介,思考传统文化和当下文化传播的关联,体现时代生活精神的主题,成为我两年来创作的主题,并且还将继续深化和实践下去。

这几幅作品都是以网站《国学经典书库》二维码为基础图形和底形,借助各种综合材料,希冀不拘一格地表达和探索传统知识传播的过去、今天 、未来的互为关系,阐发当下和思考未来。

1、《文脉》(181*181CM),作品采用多种材料组合,利用宣纸纸浆、活字印刷工具、印刷品、书脊、二维码数字图案等元素,兼容多种绘画形式,借用交叠和错落等纹理处理手法,有序地把材料“砌合”成巨大的“二维码”。其中铅字材料组成的二维码图案,可通过手机等工具扫描连接到“国学经典书库”网站,能让观众在作品欣赏和阅读的互动之间,感受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及其信息传播的演变意义,借机呈现出强烈的文化厚重感。

2、《文田》(181*181CM),用铅字盘、宣纸、书籍纸浆及水墨元素,以竖面和平面构成垂直的两个不同方向,旨在阐述不同印刷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历程关系。

3、《第三次浪潮》(181*181CM),托夫勒认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计算机文明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文明,特别是计算机文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使我们的生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作品利用电脑计算机元件与书籍、纸浆等组合关系,表达当代知识传播中的冲撞关联,呈现知识改变未来的必然趋势。

4、《变更线》(123*123CM),以传统水墨形式借用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象征意义,阐述昨天、今天、明天的思考。


校友感悟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和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且高瞻远瞩地从全球的视野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的实际,针对中国文艺的现状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讲话内容丰富深情、亲切、深邃。其中所指出的要树立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目标,更是为我们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这些目标和任务不但成为我们复兴中国梦的文艺大时代时期指引性的纲领,也是启迪我们基层美术工作者寻找创作思路的好源泉。


校友名片

葛晓弘,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策展二期校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江北美术家协会主席、宁波当代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