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 | 民族四期王鑫:铭心一夏
发布时间:2017-12-29 字号: A A A

白驹过隙,2017年即将过去;似水流年,2018年悄然到来。为此,研修院特向校友约稿,盘点大家在2017年的收获、感想和体会,展望未来,携手铸梦,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王鑫,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民族四期校友,新疆兵团第十三师广播电视台专题文艺部副主任,业余曲艺演员。小品《豫疆情》,2014年荣获兵团第二届“绿洲文艺奖”;相声《创业有道》,2016年荣获兵团第九届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小品《给我五分钟》,2016年荣获兵团第九届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

刻骨铭心的满足,都因为这个夏天。

2017年6月5日至6月28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承办的中国文联第四期少数民族地区文艺骨干(新疆地区)研修班(简称“民族四班”)在北京举行。我很荣幸参加了这次研修班的学习,在这次学习中我获益良多,而且一直怀念至今。

念念不忘的,是“民族精准”和“集成创新”的创作理念。民族精准,就是要在文艺作品中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集成创新,就是要放眼全球、学习世界,不拘于本土创作题材和技巧,要在民族精准做好的基础上,让世界资源为我所用。同时,我们观摩了《茶馆》《伏生》《理查三世》《想变成人的猫》《幻茶谜经》等优秀作品,从中也印证了“民族精准”和“集成创新”的创作理念的正确性。“民族精准”不代表故步自封,“集成创新”更不代表邯郸学步。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作品真正体现文化自信,真正具有竞争力、亲和力、影响力。

念念不忘的,是与很多国内顶尖艺术家和文化学者的精神交流。就拿李伟健老师来说,他让我明白了中国曲艺的艺术特点。以北京的鼓曲为例,“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谁没惹谁总想要点强……”北京鼓曲一定是以“说”为主、唱为辅的表演形式。其他的比如相声、大鼓书等形式,也都或多或少地把“说”放在重要位置,甚至有很多唱腔,都跟唱词所使用的汉字本身的发音相似或一致。这就使得中国的曲艺节目,更接地气,更容易被百姓听懂、看懂,从而接受。还有北京人艺的话剧《茶馆》以及王晓鹰老师的话剧作品《理查三世》,我觉得这就是“民族精准”和“集成创新”的经典之作。总之,这次学习所遇到的好的精神交流实在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但这种震撼和指引的力量在我心里一直存在。

念念不忘的,是一个月的同床之情。“还记得,“人民公社”是我们民族四班第四组的组名,我和组内石河子市的白庆胜就经常在一起交流,我们对很多作品都产生了共鸣,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通过组内古丽娜的介绍和其他维吾尔族同学的讲解,我也初步了解到了维吾尔族戏剧的特点和魅力。当然,还有郑治宇、胥茜、李艳艳、王忠发等同学,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互留了微信等联系方式,一直联系至今。或许,“人民公社”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求同存异、团结一心吧。照片中,我们是兴奋的;照片之外,我们更团结,更努力,也更幸福。

说到底,最不能忘的,就是这次学习的机会与经历。

通过学习,我和民族四班、民族五班同学都成了朋友。比如民族五班的刘劲翼同学和我一起参加趣味拓展运动会跳绳项目。我36岁,他26岁;我110公斤,他80公斤……我们一起完成了跳绳20下的“壮举”。跳绳以及趣味运动会,让我们民族四班、民族五班同学拉近了距离,让我们成为朋友。

这次学习还有很多暖心的瞬间,还有很多陶醉的刹那,这都成为我今后创作的动力、思考的源泉。如果说有可惜的话,那只可惜这次的学习时间实在是太短。听诸位老师说,如果想再参加,那就得在艺术上有精进,创作更好的作品才行。所以,为了能够再次跟大家在一起,一起说笑,一起思考,一起创作,我也要继续努力才行。

相约,未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