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感悟 | 策展二期张进:柳青精神,奋斗之道——雕塑《柳青》创作过程
发布时间:2018-11-07 字号: A A A

张进(右一)在雕塑《柳青》揭幕仪式上(图:新华社)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我时常因黄天厚土下生生不息的陕北子民与生俱来的坚韧、质朴、达观等性格而感动着。离开故土多年,在远距离时空里回望故乡,感情愈是浓烈。陕北不单单是厚土符号,它有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在这种地域特质里,一代代乡贤谦谦躬行、执着信仰,在精神的维度里登高走远。

为陕北乡贤塑像传递精神是我多年不变的心愿。

柳青作为当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人物,亦是陕北精神的代表人物,是我早已手追心摹的精神导师。去年同乡田波导演提及他筹划了3年多的电影《柳青》将于明年开拍,希望我能为当代文坛巨匠柳青塑像。这便是我塑柳青先生之缘起。

戊戌今春,田导和我微信希望我雕塑一尊30公分高的柳青全身像,要随和、亲民,要有普通人的感觉。于是在我家的客厅里,整整半年,弥漫着油泥的异味。我在堆加与削减里感悟着柳青先生的文心和“清骨”。半年多时间里,我读关于柳青的文字,一是柳青的《创业史》,二是他女儿刘可风老师写的《柳青传》和邢小利老师的《柳青年谱》。我将柳青所有照片打印出来,低头抬头间,熟读他的形貌。我要从全方面多角度理解柳青先生。

《柳青》泥稿

8月底,田导嘱我另创作一尊半身肖像,计划在10月中旬电影《柳青》拍摄开机仪式上揭幕,我欣然应许。

创作雕塑《柳青》的过程可谓紧张、投入。一个月的创作时间确实太紧,我的潜意识告诉自己必须塑成、塑好。这种动力和底气一是来自我对柳青先生的仰慕、大半年的读书和感悟;二是田波导演和王苗霞导演对我的信任和他们多年对柳青的理解;三是我传承的陕北精神。

8月底,搭架子、备泥巴,9月1号正式开工。在创作过程中,我面对几十张照片和雕塑台上渐渐露出容颜的柳青先生,不断体会着现实里的柳青和他做塑造的人物形象里的柳青,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举手投足间,尽是对生活、对时代的热爱和洞察。这是一个智者和“愚者”的形象——在生活里顿悟、在艺术创作里苦修。生活给的,是清苦,是煎熬,是历练;艺术给的,是饱满,是真诚,是生命旅程里最有价值的关键几步。

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凌晨两、三点从工作室驾车回家,体乏力困同时还有些许挫败感:柳青真的不好塑,有血有肉坚持信仰的柳青更难。好在我家人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好在田波导演对我的相信和支持。和田导一个多月半夜的微信沟通里,夜夜都是惺惺相惜的鼓励:“目前我见过9尊柳青雕塑,没有一尊像的,你必须塑造出柳青的精气神”。是的,我必须竭力将柳青先生塑“活”,塑出一个大写的“人”来。

国庆7天长假,我在工作室与“柳青”先生相伴。5日上午,我给导师吴为山老师发了我的雕塑照片,导师莫大的鼓励和肯定让我内心更加踏实了。翻制、上色,一直忙到9日深夜。10日一早,我驾车载上“柳青”先生直奔900公里外的长安城。

张进(左)和柳青女儿(右)在雕塑前(图:中国电影报)

10月11日上午,《柳青》雕塑的揭幕仪式在“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电影《柳青》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上举行。

当听到柳青女儿刘可风阿姨对雕塑的认可和赞誉,当看到朋友们的肯定,想到这段时间咖啡、浓茶和红牛相伴的每个深夜,以及半夜里胸腔的不舒服,顿觉一切都值了。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感谢柳青先生,让我在年轻的时候懂得奋斗、懂得为信仰所具备的潜心和寂寞之道。

作者 | 策展二期学员 张进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刘怀彦

校友名片

张进,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策展二期校友,中国雕塑博物馆展陈部主任、青年雕塑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雕塑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雕塑创作、美术评论和策展等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