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 | 民族六期孙希栋:整理行装再出发
发布时间:2019-02-18 字号: A A A

       每到岁末年初时喜欢回忆,于是拿起笔就这样写了起来。写下一年来发生在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感,像是一个年终的总结。

2月,参加由兵团四师可克达拉市文联举办的著名作家凌鼎年、孙莹教授文学分享会。

与著名作家、诗人郁笛合影

       4月,参加著名作家、诗人郁笛的讲座和签售会。郁笛老师是山东人,在新疆当过兵,也在新疆生活了30多年,为新疆写过很多散文、诗歌。他是山东人的骄傲,也是新疆和兵团的骄傲。

与《可克达拉之恋》作者闫欣秋老师合影 

       7月,参加闫欣秋老师的长篇小说《可克达拉之恋》座谈会。89岁高龄的闫老是兵团第八座城市—“可克达拉市”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合影 

与著名导演冯小宁合影

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剧芦苇合影

       9月,很荣幸地作为中国文联第六期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文艺骨干(新疆地区)研修班的学员,在北京聆听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著名导演冯小宁,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剧芦苇等老师们的授课。

民族六班学员排演话剧《茶馆》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有特殊意义的第一次,你不能提前预知,也不得而知这件事情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而我的这个第一次,让我“更名换姓”——变身“王大栓”,还当起了掌柜。为了排练好话剧《茶馆》,我们的团队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白天上课学习,晚上加班练习。记得有一天晚上,北京刮着大风下着大雨,学院的路面上到处是积水和被风刮掉的树枝。然而,这样的天气反而让我们鼓足了士气——继续排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排演的话剧《茶馆》选段成功搬上舞台,给大家呈现出别样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在医院守护父母

       2018年有乐有苦。老爸手术动刀住院,中间间隔不到十天的时间,老爸还未康复,老妈生病也住院了。

       老妈需要输血治疗,护士告诉我,“输入的血液必须是温的,现在的血液有点凉,需要放到肚皮上捂热,不要乱动”。待护士走后,我掀开上衣,小心翼翼地把血包放到我的肚皮上,让血液慢慢升温、变热,一动也不敢动。我在心中默默祈祷:“老妈是最棒的,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的”。父母的健康,是做儿女最大的心愿。

       回想大学毕业那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独自一人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闯荡,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今天,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六年来,苦乐酸甜,冷暖自知。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向前看,还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兴之所至,和友人驱车六百余里游上海

       2019年已经来到,我许下了愿望:“愿老妈的身体早日康复,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健康平安,愿所有的追梦人都能梦想成真”。 

       校友名片

       孙希栋,山东日照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民族六期校友,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作协会员,勤于笔耕。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就职于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从事教师工作。

 作者 | 孙希栋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