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扬:要想创作出感动人的艺术作品,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发布时间:2020-01-03 字号: A A A

       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1月14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进京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我院多位校友作品获奖、入展。今日分享领军一期校友、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可扬入展作品油画《我的乌兰牧骑》创作感悟。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进京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回信的契机下,我有幸参加了由内蒙古文联、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多次深入草原、深入到乌兰牧骑队伍的采风创作活动。2018年的夏天,我在陈巴尔虎旗和乌兰牧骑队员同吃同住,观看他们排练、演出,深深地被他们的敬业精神和接地气的艺术作品感染。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常年奔波在草原深处,为偏远的苏木嘎查牧民,送上精彩的文艺节目和党的深切关怀,深受广大牧民的喜爱。

张可扬入展油画作品《我的乌兰牧骑》 160CM*180CM

       作为艺术工作者,怎样把这个主题表达好?成为我思考的主要问题。为了做好这次乌兰牧骑的艺术创作,我创作了大量草图,有表现集体歌舞大场面的,表现牧民群众观看表演的,也有乌兰牧骑队员辛苦劳累的排练场面的,还有乌兰牧骑队员在演出间歇休息场景的。但这些构图并不能够打动我,或者说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修改草图过程当中,我反复推翻重来,是非常痛苦的。有一次我跟随乌兰牧骑到牧民家演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在舞蹈过程中和一个牧民孩子的眼神交流,那个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个瞬间。于是我将构图确定为一个乌兰牧骑女演员掀起红色的裙摆即将起舞的一刻,将画面定格在一眼看过去是一片红的视觉效果当中,以青年女演员红色蒙古袍为中心,周围有几位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以及稍远处的一位马头琴伴奏师,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心环抱式的构图。整个画面,看起来非常集中紧凑,充满了温情,人物呼之欲出。现在的乌兰牧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演出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外出演出已经不用坐马车在草原上奔波了,而是宽敞舒适的大巴车,还有舞台道具车等等现代化设施,所以我在道具方面也表达出了这个时代的乌兰牧骑的一些特征。在画法上,由于乌兰牧骑歌舞的特点,需要一种动感、一种旋律,所以除了人物造型有翩翩起舞的感觉以外,我在造型语言方面,运用大的笔触、流动的色彩来表现主题,让静止的画面充满韵律感,让观众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

张可扬油画作品《我的乌兰牧骑》展览现场

       在后期的具体创作过程中,我对这个画面又进行了反复修改,尽量做到用最少的人物来表达最丰富的艺术效果。对于天空、草原这些周围环境的处理,尽量做好与中心人物的呼应关系,对每一个笔触都精益求精,包括人物的表情、服饰、头饰,仔细推敲,追求完美。经过半年的创作,作品终于完成。

       通过这次创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创作出感动人的艺术作品,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在生活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才能在艺术创作道路中逐步走向高峰。

       作者名片

       张可扬,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领军一期校友、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画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获奖提名,第一届、三届挖掘发现·中国油画展优秀奖,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十佳作品奖,最绘画·第三届中国青年油画展十佳作品奖等,获内蒙古自治区级美术作品11项金奖、7项银奖。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学术论文、作品多次刊登于光明日报、《美术》杂志等国家一级刊物。多部艺术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内蒙古美术馆、苏州美术馆、深圳大芬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段洁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