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求索 | 严志刚:摄影、时代和我
发布时间:2020-11-19 字号: A A A

       中国摄影金像奖(简称“金像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中,我院新文艺群体二期校友、摄影家、策展人严志刚荣膺纪实摄影类金像奖。本期艺苑求索,文艺研修院特邀校友严志刚,讲述他从事摄影艺术三十年的心路历程。

       从我开始拍照的1990年到今天2020年,正好30年。而这30年,中国正处在大踏步往前走的剧变时代。90年代,中国逐步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探索,这是一个激情的开始,充满了生机同时伴随着躁动;而进入新世纪后的20年,借助巨大的市场、实体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和互联网产业的弯道超车,中国在2011年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

       一、时代带来了丰富的细节和情绪,每一个细节,都打着时代的烙印

       说起来非常幸运,几千年来变化最剧烈的这30年,被我们这一代赶上了。也因为时代的激荡,我在邓小平南巡后的那一年,从家乡省城南昌出发,开始辗转于北京、广州,30岁后又受邀到湖南长沙工作,40岁后重新回到北京。

       在同龄人大多安于现状之时,我从传统纸媒杂志,到都市报,再到前沿的互联网,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中,不停归零出发,为的是追求驱动社会发展中、更强劲有力引擎带来的快感。我应该感谢摄影给我带来的好奇心,永远走在路上,追求下一次的精彩瞬间。

       这是一个美好而又焦虑的时代,我的经历并非个案。在高中课文里,读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这句话——“无论高级的或是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在我懵懂的心中就播下了一颗种子。我是个来自小县城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成为一个喜欢艺术的年轻人。命运的眷顾,加上自己的努力,生活总是给予我很多意外的回报。可以说,我这样的人,既有过延续下的艰辛回忆,面对意外的惊喜也能宠辱不惊。这种类似胶片宽容度一样的成长经验,可以容纳更丰富的细节。

       我曾经一度苦恼于自己照片的平实,也短暂迷失于形式上的炫技。直到有一天,我审视那些被镜头忠实记录下的各种细节,所有平凡人的穿着、姿态、步伐、眼神,无意透出社会变迁的脉络,这才恍然大悟——不知不觉中,时代已经点明了我的摄影创作方向。

       这样的时代,和我这样的人生决定了我的摄影方式。我至今留恋那些背着相机乘坐公交车、漫无目的地游走在任何一个城市的时光。身处变化迅速的时代,带着不甚具体的拍摄任务,跟着直觉将镜头对准身边普罗大众——那些在时代释放出的红利期中追寻梦想的人,大时代已经给他们留下了烙印。他们的劳作、喜悦、痛苦、遗憾、满足和欣喜,我都能感同身受甚至提前预感。因为他们,就是街上的另一个“我”。

       我的摄影专题《日常中国——中国城市影像街头纪实30年》内的30张照片,历经了摄影从银盐到化学染料、再到数字技术的变迁。材质上的影像,从简陋粗砺,逐渐变成清爽靓丽,我的摄影信念,也从无意,开始变成一种自觉。

       二、街头摄影的民主表达,应从民众中来,回到民众中去

       《日常中国》全部采用户外街头摄影方式获得。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所有的纪实摄影师都是街头摄影的爱好者,街头中走出众多摄影大师和经典作品。街头摄影的魅力始终在于,丰富的时空截像后面,展示着摄影师不同的语言、情感和个人意志。相机这种工具,通过快门开启的那一刻,主客观瞬间碰撞后和世界灵犀相通。

       在拍摄对象上找到共情,就是我按下快门拍摄的理由。我认为,自从摄影术发明,摄影在所有的艺术介质里,是最具民主性的一种方式,智能互联网时代带来“全民摄影时代”后尤其凸显。

       我一直呼吁两个观点:一是影像在传播中,应该把技巧藏起来,因为最好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回归朴实无华的,过于强调技术,会形成沟通中的障碍;第二个观点,在互联网的时代,应该培养摄影领域中正能量的网络IP和“意见领袖”,通过讲好老百姓的故事形成影响力,再反哺回老百姓心中,才能不仅限于专业圈层,真正做到艺术为人民服务。

       我选择街头纪实,一是自己喜欢,二是因为民众喜闻乐见。

       常年坚持街拍,而后在今日头条、微博这些网络平台发布,为我赢得了累积超过10万+的粉丝。为了倡导这种拍摄方式,我连续几年坚持以个人名义在互联网发起“街拍中国“话题,呼吁更多喜欢摄影的网友一起来打卡传片,到目前竟吸引14亿阅读量、10万人次参与评论讨论。

       所以街拍可以证明,纪实摄影从来就不是殿堂,它应该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毛主席说,“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原料矿藏”,习主席说,“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两位主席的表达异曲同工。如果读者看了我的照片,能感受到一种亲切和鲜活,就是我还应该坚持下去的理由。

       三、摄影的真正乐趣是:信任和平等

       我喜欢和人打交道,因为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沉淀出的人生故事和人格魅力都是独特的。非常幸运,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聆听他人的故事,让我收益匪浅。

       在《人生若初见》这组肖像作品中,我选了20个名人,其中有改革开放中涌现出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有文艺繁荣后脱颖而出的明星和艺术家,有互联网背景下“乌鸡变凤凰”的创业者。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每次重温影像,我都会想起第一次见到他们的样子,那种邻家形象仿佛就在眼前。时间让那个时代没有美颜的面孔,更加有温度。

       肖像摄影,重要的能够让对方信任你,要抓住他们最典型的瞬间,尤其是眼神的捕捉,这样才能拍出有“气质”的作品。这种气质,跟像和不像无关。我希望每一个观者从肖像的阅读中,除了因被摄者年轻的面容唤醒记忆,同样能激发出因时代赋予每个人眼神里的自信。

       我还欣喜的是,在我的这些作品里,可以轻易看到人与人平等尊重、相互信任、不掩饰的真情和温度。这些都是超越摄影技术和视觉语言之外的东西,这是摄影真正的乐趣,也正是我一直热爱环境人物肖像的原因。

       更让我肃然起敬的是,他们中很多人,在还没有成名时我就拍摄过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命运在这些人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我在30年间遭遇的这些人,从普通一员奋斗成为社会中坚,他们的努力无愧于这个时代,我相信我的照片就是见证。

       四、在时代背景下,让摄影和自己发生关系

       摄影、时代和我。在纪实摄影中,我把这三者的关系比作是一个三角形。如果任意固定两点,最后一点一定无法移动,否则就将破坏这个关系的存在。

       我习惯于身边一切的普通、平凡,甚至带着有温度的琐碎和凌乱,这跟成长经验、家庭教育和性格相关的。尤其是出身于平凡家庭的我,对于普通、琐碎中隐藏着不动声色的情感和关联,更贴近我在现场真实反应和内心自然流露,因此在伟大时代的背景下,它们对我而言,更具有个人意义。

       所以,时代没变,我还是我,那我拍的照片就应该是一致的。不管是街头纪实,还是人物肖像,虽然看起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题材,我相信如果我是真诚的话,其内在的气韵永远是相通的。

       拍照就是拍自己。年轻时,喜欢长焦镜头,因为“更贵、更像专业摄影师”的虚荣感;逐渐的,喜欢28-35mm的焦段,因为不要那么张扬,要汇入百姓中,走得更近。摄影上的任何炫技,只能让人记住一时,而纪实摄影最核心的价值,是眼光,优秀的摄影者能够发现时代细节。

       所以,在这个大时代,拍摄普通人们,在平凡日常事物获取重要性和满足感,对我而言将会持续终生。因为这是我的摄影方式,更是我的价值取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让人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我觉得,这简直就是纪实摄影最合适、最容易做的事情了,因为事实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校友名片

       严志刚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新文艺群体二期校友国内摄影领域资深创作者和策展人,YANSELF摄影品牌创始人。曾任新浪网、今日头条图片总监,图虫网CEO,在传统报道和纪实摄影领域具有丰富的拍摄、编辑、策划和传播经验。参与国内外赛事和摄影节评审百余次,包括“国展”、“金镜头”、“华赛”、平遥摄影大展、大理摄影节和丽水摄影节、色影无忌“新锐”、阮义忠人文纪实、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等赛事。

图文由校友提供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