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求索 | 段建珺:守望民间,传承中国气派剪纸文化
发布时间:2021-06-23 字号: A A A
       我常常在想,传承人确实是一个神圣的称谓,这其中除了是荣誉,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担当。几十年来,我总结出一个传承和弘扬剪纸的“二剪论”和“三步曲”。所谓“二剪论”,指的是一剪传统,二剪创新。我始终认为传承人应该同时具备两把剪刀,一把用来剪原汁原味、本地域、老传统的剪纸,另外一把能够剪新题材,用来创新,否则,就不是一个有担当的传承人。“三步曲”指“用剪化情、用剪传爱、用剪布道”:用剪化情是指把剪刀下的文化传递出去,凝聚人民群众的家园情;用剪传爱是指用剪刀下有温度的剪纸,增加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用剪布道指的是用剪刀和纸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奔马》大红纸 2020年 17×23cm

《搏克手》宣纸 2020年 16×27cm

       现在普遍存在一种把剪纸鉴赏庸俗化、简单化、手工化倾向的认知。如我们很多时候把剪纸变成了纯粹的拼“手工”,变成了纯粹的剪纸手工技艺的比拼。其实,剪纸的“工”,不应该被简单的认作手工线条剪的细不细,物象繁杂不繁杂,锯齿纹剪的长不长等表象层次。在我看来,剪纸的“工”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展示表面形式的“工”,第二个是体现内涵神韵的“工”。剪纸的精细和深入只有真正做到这两个层面“工”的统一,才能真正展现出属于剪纸的美来。

和林格尔民间的剪纸老大娘常常讲“劲气”。张花女老人常对我讲:“人有人的劲气,猫有猫的劲气,马有马的劲气,树有树的劲气,草有草的劲气,劲气闹对了,铰啥像啥。”康枝儿大娘也对我说:“人坐有坐的劲气,站有站的劲气。小娃娃是小娃娃的劲气,大人是大人的劲气,铰对了就是好样样。”姑母段莲女旧时对我说过:“铰花儿全凭铰劲气,凡是铰花儿好的都是那劲气出来了,铰不好往往都是品不住那劲气。”剪纸“劲气”发挥的最高境界,用她们的话讲就是“活脱脱儿”。由于剪纸的缘故,多年来,我常常在农村或牧区与老大娘们在一起。我以为,她们所谓的“活”就是对所表述物象状态的描述,“活”就是“活气”“神气”,这应该是中国民间剪纸的最高审美追求。

《拉骆驼》宣纸 2020年 26×17cm

       我的草原大写意剪纸,所追求的境界正可谓“以动写形,以形传神”。动即动势,指剪纸表现的物象在形态上体现出来的某种流动性。剪纸的线条不应是简单的勾画,而是对物象高度提炼而表现出来的形和体,如此方能使画面生动, 圆润而有张力,形神兼备。单纯为线条而线条的剪纸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空壳而已。

《蒙古包·春》宣纸 2018年 29×18cm

《套马》宣纸 2017年 29×16.5cm

《春野》(局部) 宣纸 2018年 80×50cm

       剪纸到一定境界,剪刀、纸与人已经保持着一种高度的“神通”的状态。所谓“神通”,即三者融为一体,从有思有剪有形遁入无思无剪无形之境。剪刀在纸面上游走,始终保持着一种鱼游之状。顺其自然而张弛有度,可得大形。大形乃意味深长之形,非有形之形。看上去好像极其简约随意,剪法也几尽平淡,甚至让你觉察不到有什么技巧的存在。真正好的剪纸是不可复制的,也是复制不了的。因为艺术性的剪纸其内核乃作者彼时之心智、情绪、灵感与手工的完美结合。舍此,则只能是工艺性的重复而已,但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大画家陆俨少先生说过,学习绘画,“第一口奶很是要紧”。绘画如此,剪纸亦如此。那么,对于剪纸来说这“第一口奶”应该是什么?我想那便应是学习者所生活的地域圈子的“奶”,而不是别处的“奶”。只有这样,它其中所蕴含的民俗、审美、艺术、历史等文化信息才能够得以尽可能完整的延续。不然,传承便失去了灵魂,而所谓创造,到头来只能成为一张空壳,肤浅无根,实乃最大憾事。

《马背叠罗汉》(《马背祝福》)宣纸 2005年 83×98cm

《春耕》宣纸 2018年 35×24cm

       千百年来的剪纸文化传承,仅仅是一把剪刀,一方纸,但是工具和材料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剪纸的创造必然是简单和浅薄。相反,中国民间剪纸正是在如此简单的工具下,催生出一种无比简约、无比曼妙、无比深厚的大美来,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的奇迹吗?作为传承人,我为此深感荣幸,并以能够一生与剪纸相伴而觉得无比幸福。剪纸之于我不仅是文化传承上无可替代的责任,更是我精神和灵魂的乐园。我是真的要感谢伟大的民间剪纸。

《春风得意》宣纸 2019年 27×17cm

       校友名片

       段建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民族七期校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剪纸艺委会原副主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中国剪纸(和林格尔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文艺奖项,其中《草原雄鹰》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并多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政府最高奖“萨日纳”奖。《春光草原》《马背祝福》等多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机构收藏。

图文由校友提供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编发 | 信息网络处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