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泓:谱一曲壮怀激烈的纯真恋歌——越剧《核桃树之恋》创作谈
发布时间:2021-08-05 字号: A A A

       由我院中青一期、海外六期校友谢丽泓编剧的越剧现代戏《核桃树之恋》自2020年完成剧本创作至2021年1月在杭州成功首演,再到7月进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一路好评如潮,既得到众多专家的支持肯定,更带给观众深深的感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听谢丽泓分享“一出好戏”诞生背后的故事……

《核桃树之恋》演出海报

       2019年底,嵊州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和嵊州越剧团有关人员带了一堆题材,来到省文联,邀请了多名专家帮着遴选他们接下去要打造的新剧目,总共有十几项几十个提纲,基本是面向全国征集的,有写煤气灶、领带、小笼包、打火机的,也有嵊州一些地方名人、英模人物,基本都是嵊州“特产”。

       说实话,一直以来我对各地以地方名人、事件、产业来做戏,持否定态度,甚至有些反感。“戏”有特殊性,“做戏”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有戏没戏”?一上来就宣传,容易无戏可看。更何况现在观众不爱看现代戏,对一味刻板说教的宣传戏也是避而远之。

       我翻着他们带的几十个稿子,突然被一个关于核桃树的短短漫画所吸引。这个漫画自带浪漫和诗意,有越剧特有的气质,可以吟唱。时任省剧协主席的黄先钢老师也认同。但很快被其他专家给否定:故事太单薄,夫妻一直不在一起,产生不了冲突,一年一次见面平淡无奇,那个年代两地分居很正常,总不能一直思念等待,戏也演不下去!

       我觉得老师们说得有道理,但翻遍其它题材也觉难成好戏。讨论会在继续,有些专家说嵊州小笼包的店开到了全国各地,索性做有关小吃文化。有专家说嵊州交通这么不发达,煤气灶在全国竟有如此占有量,可以做做。最后说嵊州是越剧故乡,越剧有说不尽的话题,索性就做越剧十姊妹(此团已做过《袁雪芬》《傲雪芬芳》)……记录员记下了大家的意见,傍晚时分回了嵊州。

       大约过了半个月,嵊州越剧团团长朱杭灿给我打来电话,正式约我写《核桃树之恋》剧本。我一下懵了。当时被漫画的气息所吸引,如果真正做戏,谈何容易?这么一个简单几句话就说完的小故事,怎么能撑起2个多小时的舞台剧?并且是造原子弹的大事情,还准备作为嵊州“建党百年”的献礼剧目。

       朱团慢条斯理地讲述了来龙去脉,上次带过来的漫画是省文旅厅施莹处长推荐的,她是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报道里看到,当即就推荐给嵊州团。嵊州一带没有大核桃树,是这棵稀罕的大核桃树被路过的记者发现,才引出背后核弹工人的故事。现在局里和团里已经正式决定打造《核桃树之恋》,并且聘请了黄先钢老师为总策划,主创班子都拟定好了。朱团长马上要跟我来签约。

《钱江晚报》2019年7月1日报道《一段核桃树之恋 一颗无言的初心》

       我急了,先不说戏如何,我手头正忙着一个本子,何况单位工作繁忙,这点业余时间我不敢同时接两部戏。朱团安慰说他们这个戏2021年出来就行。挂掉电话,我赶紧拨通黄先钢老师手机,黄老师安慰道:“不急,先完成你自己手头活,再写不迟。”他还说这部戏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编剧写比较合适,他向嵊州团推荐了2位女性编剧,我是其中一位,最后嵊州团定了我。

       没想到这个朱团长讲话慢条斯理,做事却火急火燎,没多久就催我去嵊州采风。后来他隔三差五催我剧本,都说是领导要求,急!把最初说的时间节点抛到九霄云外。我只得先放下手头那部时间将到,却没人催我的剧本。

《核桃树之恋》女主角原型王贤琴阿姨

       采风在即,我搜寻起“核桃树之恋”的相关故事来,基本都是《钱江晚报》的报道。故事原型大体是:嵊州仙人坑村有位79岁名叫王贤琴的老人,她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核桃树,那是她年轻时丈夫从工作地——四川绵阳带回的三颗核桃种子种的。她丈夫是个核弹工人,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过贡献。夫妻俩聚少离多,也没孩子。丈夫做什么工作妻子一直不知,直到丈夫退休回来,拿出证书和奖章,才知真相。若干年后,她丈夫因胃癌去世,从此只有这棵树守着她、陪着她。

       一个老人和一棵树,原子弹和越剧,风马牛不相及,听起来令人咂舌,这能做戏?但细细想来,一颗树和一个老人,有故事,有意境;原子弹,题材确实重大,但此故事切口小,视角独特,适合越剧;越剧擅长抒情,演绎悲欢离合,至情至性;那段岁月,有激情、有沧桑、有沉淀、有怀旧……这样想来,不免激动。这个越剧现代戏我可以突破现实题材的创作瓶颈,做成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品。做得好的话,不但不会削弱戏本身的艺术性,还因为题材的重大,使戏的情感更有力量,更富现实意义。

       对!我要做一部越剧文艺片;我要用温馨浪漫的笔触去书写;我要让这部剧如泛着黄色的老照片,帮我们打开一段尘封的历史;我要让壮怀激烈的家国颂歌,暗藏在温情脉脉的纯真恋歌中……

       风格样式在脑海中形成,我把内容寄托在这次采风里,原型还在,一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故事。


与王贤琴阿姨在核桃树下合影

       于是,在岁末年初最冷的一天,我们一行来到了王贤琴老人家。一进小院,迎面一棵大核桃树,上面挂着吊环,暗示着主人经常在树下运动。树的枝干已经有一半延伸到院子外面,这个小院快容纳不下它那巨硕的身躯。当年新造的两层小楼也由于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

       女主人热情的笑脸和爽朗的笑声,立即打破了我们一行不速之客的拘谨。众人落座,老人家用浓重的嵊州普通话,讲出大实话:我觉得没啥,反正丈夫说工作保密,我和家人都很忙,也就不去问,一年有一次探亲假,我也去过绵阳一次。他病退回来后,带回来奖状和奖章,我才知道他造过原子弹。孩子没有也挺好,还有很多子女不孝气死老人的……老人家率真无拘的说话方式让我们不时爆发出欢乐的笑声,这个采访非常愉快。

       在采访过程中,小院子不时进来各路人等,有各年龄层的,老太太都热情招呼,大家熟门熟路进隔壁房间打牌聊天。老太太说她这里像村委活动室,都喜欢往这里凑。是啊,这不是什么高档场所,竟然这样人来人往,足见老太太的人格魅力。


采访王贤琴阿姨

       女主的人物性格基调是我本次采访最大的收获,但采访到的内容基本是我已掌握和了解的。我特别想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实内心,所以想甩掉跟随的“尾巴”,悄悄与老太太交流,可老太太根本就没这根弦。无奈,基于老太太的直率,我直接八卦起来:他大你10岁,你当初看中他什么?这么久两地分居,就没有一个男的对你有意思?你从没有过动摇和其它想法?你丈夫会对你说些什么话?我所有的八卦问题,都被她那纯粹的神情轻易击溃:“看中他人老实有技术,老头子不爱说话,从没想过什么。这不是很正常吗?”我一时语塞,还引来一阵哄笑。

       我不甘心,继续八卦:阿姨年轻时候一定很漂亮!追求的人很多吧?这一下,老太太的眼睛里闪出光芒,还掠过几分羞涩。她一旁的弟弟连忙介绍,姐姐当年很漂亮,还会跳舞、唱歌。

       这个信息太好了。于是,一个出生在县城、敢爱敢恨、不矫揉造作的文艺女青年形象在我心中出现了。其它既然没有什么,也好,我是编剧,我可以编呀!于是回来后,我查阅了大量关于两弹一星的资料和人物传记、访谈等相关内容,还观看了那个时代拍摄的许多电影,让自己走进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

演出剧照

       进入构思,我打碎了原型故事,大胆进行创作。这部戏原子弹爆炸肯定是一个难得的高光点。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1964年10月,可原型是1967年经人介绍相识,68年结婚,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原子弹爆炸后。为了加强戏剧性和艺术冲击力,我把时间提早了9年,让他们1958年相识,以原子弹爆炸为结束点,将男主离世的原因与原子弹进行因果联系。同时通过加入小华、茶花嫂等辅助角色,把男主个人扩展成一个群体形象。加入的人物需紧紧围绕剧情,作用于戏的本身。

       这里我想谈一谈我的创作经验。我写戏,一般是先对思想立意、故事结构和人物性格进行框架设置,设置完成后,具体写作时,我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是十分尊重的。我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而不是集体意志,不把大众和社会的共同要求强加到他们身上。我对他们充满悲悯、体贴入微,不把他们简单化、概念化,小心把握着他们内心的悸动和变化。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生命质感,与观者共情共生。所以写作时,有时候自己会被人物带着跑。在我看来,一部作品的成功,很重要一点在于能塑造出一个个性格独特鲜明、令人难忘、具有生命气息、活生生的、立体的人物形象。

演出剧照

       此剧一开始我设计丈夫离世作为最后的高潮。可当我的笔触始终游走在浪漫、温馨、纯美和传奇的写作基调中,始终把核桃树的象征和意蕴贯穿其中时,最后随着人物的成长,感受爱情的力量,写着写着就把丈夫给写活了。此剧演出时,当老年丈夫一出场,观众席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直至剧终。说明这个结尾的大逆转,虽出乎大众意料,却符合大众潜意识里的共同期盼。

       此剧正式动手创作,正是去年新冠疫情期间,一切像是按了暂停键,我得以静心创作,一口气写下了此剧的初稿,让当初反对的专家老师们也赞不绝口,随后帮着出了不少好点子:如原来的嫂子改为丑角二姑,加入鸡的场景让戏多了烟火气,加入为妻洗手等细节,包括最后的走向等等,让此剧有了质的飞跃。导演进入后,再不断进行完善。此外,嵊州又邀请了浙江越剧团加盟共同打造助力,才使该剧一路顺利,走向全国舞台。

       写这篇创作谈时,又正值今年第六号台风“烟花”登陆我省,各种演出改期、工作暂停。今天外面狂风暴雨、台风呼啸,我心却格外安静,这是写作的最佳良机。面对疫情和台风,我有了更现实的思考:灾难来临时,仍能坐在空调房里创作,看似安好的背后,是多少人在努力、在付出,有多少医护人员、抗洪战士、各坚守岗位的同志奋战在一线……此时此刻我多了一份愧疚。

       回望历史,为了我们今天的盛世,一路有多少人为之奉献、为之牺牲,甚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我们怎能不歌之颂之?艺术家岂可回避、岂可缺席?何况反映火热生活,塑造英雄人物,抒写百姓情怀,鼓舞人心,记录时代,本身就是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怎样把现实题材做得打动人心,使现代观众产生共鸣、与之共情,从而喜欢上现代戏,才是艺术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和努力的方向……我在内心不断自我反思。

       当看到许多演员和观众演完、看完“核”剧,发在朋友圈的感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话虽不新鲜,却发自肺腑。我心中有了一份窃喜,在并无多少豪言壮语的故事里,让观众为剧中人物掬一把泪,还有了这份感叹,这也算是现代戏曲该有的模样吧!

       校友名片 

       谢丽泓,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一期、海外六期校友,浙江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才、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曾获金狮奖编剧奖,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全国电视戏曲兰花奖,中国广播电视文艺专家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老舍戏剧文学奖,三度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省戏剧节剧目大奖、优秀编剧奖等。代表作品有:淮海戏《秋月》,越剧《凤姐》《光明吟》《玉簪记》,舞剧《夕照》,话剧《我与你轻轻吻别》,绍剧《八戒别传》,小剧场绍剧《灿烂八戒》,戏曲广播剧《典妻》《陆游与唐琬》,小品、小戏有《奴才明白》《烦恼》《依然橙花香》《桃花渡》《难忘的歌谣》《春雪悄悄》《奶奶的老烟枪》《喜从天降》等。多部作品发表于《剧本》《新剧本》等刊物,著有《谢丽泓剧作选》。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易小琦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