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蔚然:关于创作的二三事——从创作话剧《人间烟火》谈起
发布时间:2021-08-25 字号: A A A

       9月1日至5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人间烟火》将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上演。这是该剧继5月作为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开幕大戏后的首次对外演出。今天与您分享我院中青十六期校友、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话剧《人间烟火》编剧林蔚然从该剧的创作出发,对于编剧创作的体会与感悟。

       话剧《人间烟火》突出的是百姓生活的亮丽底色。它是用共鸣共情这把刀对不同情感类型的一次横剖。要让观众笑,但绝对不放弃思考。事实上观众在开心的笑声中,不自觉地被舞台和人物、情感击中,与人物同频共振,动情处拭泪。这种分寸感是创作者要一直寻找、捕捉,以至于最后能够熟练运用的东西。

——林蔚然
       剧情简介 

       人间烟火,太奢侈挥霍,哭也挥霍,笑也挥霍,没有取舍,没有对错。城中村的搬迁,是所有被牵扯其中的人们一辈子的表情包……青年党员干部苏小鱼,主动请缨从区里调到基层主持棚改工作,他热情高涨,人情熟络,没想到却遭到了自小熟悉的街坊们和朋友们的孤立,他自己似乎比谁都更需要抚慰。父亲的家教,工作的深入,他终于领会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街坊们的“藏经阁”,在市井百态,在寻常生活中,抚慰人心。苏小鱼的成长贯穿起了亲情沟通、老人赡养、年轻人创业等社会热点,赞美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故事 

       小时候我非常想成为一名诗人。四岁的时候,看着已经发表出来的小诗人们骄傲的文字,我一时眼热,就把它们抄录在田字格本上,幻想着这是我自己的作品。我的父母发现了这么多手写诗篇,以为我在创作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喜获丰收,业已成为天才儿童,非常欣慰,随即跟来家中拜访的客人自豪地提起此事。面对他们期盼的目光,我却惶惶不可终日。这个越吹越大的肥皂泡只持续了一天,傍晚时我便哭着承认了心里的虚荣。我的父母郑重地跟我谈了一次话,无论如何,为文为人,不可作假。这一次谈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时隔多年,我虽然没有成为诗人,但对诗意和真实的理解,却成为一以贯之的功课。

       我常随父母坐上绿皮火车,去看望在另外城市的亲人。在车上,我心里总是埋怨他们的不设防,面对身边的乘客,历数家中之事,也甚至将我的爱好和成绩也当成谈资。整个旅途中,我们的座位笑声不断。这令我实在懊恼,以为有些俗气。彼时我正是一个生吞活剥各种书籍,难免有些清高的小姑娘。

       但我渐渐发现父母在生活中很受欢迎。邻居老是敲门来送新出锅的饭菜;母亲带着我去菜市场买菜,小商贩都跟她熟络极了,经常抓一把香菜给块姜,母亲也经常不要找回的零头;大雪天,父亲带着我和班长去给班级活动借道具,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两站地,却因为管理道具的人没有在,无功而返,我很沮丧,父亲开导我说,世界上没有白干的事情,吃亏就是占便宜啊。

       这几件事情,经过岁月的磨洗,历历在目,朴素美好。它们深刻地印在我的心里,让我懂得,什么才是生活和做人的真谛。

       后来我离开家,到北京读书,至今在北京生活了23年,我逐渐开始对这座城市的表情熟稔起来,我在北京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逐渐成了我心中最牵挂的坐标。我也曾几次在城市中打包搬家,坐在搬家公司的车上,听到了关于家的几个令我无法释怀的故事。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编剧,我有一个习惯,平时观察生活时得到的片段信息,我会在脑海中把它们集结整理成自己的文学素材库。拿到不同的题材以后,我就先去我这个库里找相应的故事和相似的情感。有时候隐藏在记忆深处的信息就在一瞬间被激活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机缘巧合,我曾经在几个城市不同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现场深入采风,走进指挥部现场和居民家中。工作人员都是从基层抽调进工作组的,有的是小学老师,有的是公务员,从各自的小家中来,走入大家,用难以想象的毅力、智慧、情感,深入居民家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实际困难,以心换心,就这样一个个把难题化解掉了。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十分自豪,采访时一位工作人员十分朴实地说,我挺高兴的,我的孩子将来会知道,这座城市建设得这么好,也有爸爸妈妈的努力在里面。他们用心用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每一位有各种困难和疑惑的居民。各家都有难念的经,如何化解,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百姓在党和国家利好的政策面前,逐一打开了生活和心灵中的结。

       我曾经和内蒙古自治区话剧团合作了话剧《北梁人家》,写的就是这一题材。这次写作《人间烟火》,更多调动来自采风后的梳理和自我情感深处印记深刻的人物形象,重点聚焦青年基层党员形象,他们有趣、可爱,有年轻的朝气,有工作中的新办法新思路,跳出同类题材的定式思维,从百姓生活的深处去挖掘民生问题背后人们之间各种情感关系中最温暖动人的部分,书写了关于家和百姓的故事。

       我得到了那么好的机会,对跟这个题材相关的生活进行深度体验,再加上我自己的素材库里的积累和调动组合,在写作全程都保持着愉悦的状态,一气呵成。

       这些年,现实题材创作一直是国有院团下大力气去抓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它直接取材于我们的生活日常,它的舞台呈现大多是对这种日常的加工提炼,是和百姓生活、情感关系最紧密的范畴。与此同时,现实题材领域里耸立在前面的高峰和巨人又太多了,无论传世之作还是当代经典,这么多优秀作品在前面,对于爬坡的创作者来说真的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先锋实验戏剧,归根结底是在探索不同的艺术道路,这条路别人走得好、走得漂亮,我换一条路去走,它更多的是对创作者创新能力的测试。现实题材主要拼的是创作者的个人积累和对生活的洞察力。可以在这条路上翩翩起舞的人,舞步一定要扎实。在当下这个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尤为重要,而优秀的作品又十分稀缺,我们创作者不能因为高山仰止就望而却步,必须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敬畏,同时不断完善自己挖掘素材的能力,矢志不渝。

       面对同样的现实题材,在具备一定的过关的技术能力后,视角变得十分重要。面对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必须视角独特才能挖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再写作同类题材,对自己也是个挑战和实验。

       而如何让戏剧具有丰富的时代性,这也是每一代戏剧人孜孜以求的课题。戏剧艺术的历史从古希腊延绵到今天,科技更新换代,戏剧从来没有面临过将要被淘汰掉的尴尬境地。这就是戏剧的魅力,而时代性造就了这种魅力。在《人间烟火》的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在反复拷问自己:你的作品里传递的价值观和情感内容到底具不具有普遍性?这个普遍性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里,都要做到尽可能地得到认可。戏剧的传承需要年轻人不断涌入戏剧现场,但这里说的时代性绝不简单地指我们要制造观众喜欢的内容,而是指要通过观众熟悉、喜欢的语汇传递一些亘古不变的真理,揭示一些必须到来的真相。

       观众们时刻检验着文艺作品是否具备人民性。感谢国家话剧院给这个剧本好的归属,感谢导演和演员以及各部门用心用情的创造。《人间烟火》这个戏,在国话剧场卖票卖到座无虚席。放眼望去,观众席里没几个我认识的人。他们哭了又笑,不吝惜掌声。看着他们,我仿佛看到了父母那一代人对生活的坚韧与乐观、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以及他们对家庭和子女的无私和深情。

       而这些情感的密码,始终在我心里,像铠甲保护着我,也为我插上双翼。

       作者名片

       林蔚然,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六期校友,一级编剧,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本科班,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系艺术硕士,从事舞台剧、影视剧、艺术评论创作至今。主要作品有:话剧《人间烟火》《请你对我说个谎》《飞要爱》《马路天使》《秘密》《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爱,转机》《北梁人家》《大国工匠》《天真之笔郁达夫》《寻她芳踪张爱玲》,音乐话剧《新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之穿越平行世界》,相声剧《依然美丽》,京剧《少年马连良》,北京曲剧《歌唱》,电视剧《我们生活的年代》、《无影灯下》,电影《闭嘴!爱吧》等。作品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奖项,并受邀赴英国、德国参加展演,个人创作剧本曾被翻译为英、德、意多国语言并于国内外出版。

图文由校友提供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杨梓桐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