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强:即是偶戏,总是情牵
发布时间:2021-12-27 字号: A A A

      2021年,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一期、海外七期校友马俊强担任编导(与孙超和研修院制作人一期校友黄明亮合作)的舞蹈作品《偶戏情牵》入选“为人民起舞——福建省百部优秀舞蹈作品展播”。该作品系我院“2017携手铸梦”扶持、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是对福建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也是对漳州偶戏题材舞蹈的一次全新创作。今天,马俊强将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艺术创作感悟。

 

      《偶戏情牵》通过当代大学生视角对传统又陌生的中华文化进行了一次艺术管窥。通过看偶、刻偶、玩偶、传偶的情节铺陈与中国古典舞元素、漳州民间舞元素以及传统武术元素结合,将福建漳州偶戏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剧场舞蹈形式展现。

      7年前初识漳州偶戏,我当时坐在剧场里看,不以为然,后来又在庙堂前看,感受依旧。在2016年,因为比赛需要,我抓来偶戏题材编创了独舞作品《那份爱》并获奖,同时得益于研修院“携手铸梦”项目的支持,从此开始关注偶戏题材舞蹈创作。在获得项目扶持期间,通过和导师不断沟通,我逐渐对传统漳州偶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手操偶戏,在敦煌壁画上就已有证,史书典籍中也多有提及,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漳州偶戏辉煌荣耀海内外,同时,漳州偶戏戏本丰厚,形式独特,人才辈出。我愈发体会到漳州偶戏“一口道尽千秋事,十指弄成百万兵”的魅力所在。

      舞蹈《偶戏情牵》(曾用名《布袋情缘》)在2017年顺利结项。但在项目扶持期间埋下的艺术之种却一直在生根发芽,不断壮大。我沉浸于偶戏题材不能自拔,时常与导师沟通并多次深入采风,不断修改和打磨作品。直到今年5月9日,22名非舞蹈专业的男生,用一年半的时间,每周固定三次、每次三小时以上的排练强度,用汗水与辛苦,让《偶戏情牵》代表福建省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现场绽放光彩。

      舞蹈的开始,是一段京剧锣鼓点。一群人背对观众拥立在舞台中央。伴随着灯光的逐渐亮起,一个双手操弄布袋偶的艺人缓缓从人群中站起,双手舞动布偶,引得围观的众人跟着手偶起伏有序、前仰后合,忽左忽右,又相互依靠。伴随着琵琶声的勾挑、锣鼓点的远去,群舞演员用云步缓缓向桌子后区移动,就像人生的大幕被缓缓拉开一样。一位白衣少年从人群里缓缓坐下,在动作中将偶戏训练的基本功劈指、压指真实再现。随后翻身而起,走到桌子后面,吹拂灰尘,手拿刻刀,缓身下坐,对木偶开脸、着色。舞蹈通过领舞演员与群舞演员的交替配合,画面不断变换移动,将单人单臂坐式操偶、单人双臂立式操偶及双人双臂立式操偶发展过程全景展现。

      作品通过看(围观看偶)、弄(独自刻偶)、玩(醉情玩偶)、传(担负传偶)四层情感,在7分钟内用舞蹈再现漳州偶戏的传承故事。同时,作品还将漳州的民间舞蹈大鼓凉伞中的矮子步、跳吸腿与中国古典舞的云步、跺步相结合,充分发挥演员的身体能力,把武术动作吸收进来,增强肢体表现形式,丰富动作语言。让外形在“是”与“不是”之间拟化出“像”来。

      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艺术作品有独特性。将“北派”偶戏作为目标进行编创的时候,我也这样考虑过。我看到1.2尺左右的布袋偶,通过偶师的手指与手掌的操作运动,可以巧妙地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了赋予布偶生命和活力,我的创作视角也就逐渐聚焦在这群偶师的身上。“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现实中的布袋演员们要经过非常痛苦的压指、劈指练习,我在采风时看到演员们对手指韧带进行极限挑战练习的场景,一直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也清晰再现在我的作品中。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身正为范是职责。在17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努力创作,共获得了包括中国舞蹈“荷花奖”在内的19个福建题材舞蹈作品奖项,因为我热爱福建这片土地,始终记得“大步向前走的同时,也回头望望身后的来路。”《偶戏情牵》,向传统文化致敬,向传承与坚守的“那群艺术人”致敬。新年将至,我将在艺术之路上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潜心创作,砥砺前行。

      校友名片 

      马俊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一期、海外七期校友,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副教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舞蹈家协会理事。代表作有《香扇春情》《百年情书》《海花》《云岭速写》《最深的记忆》《海那边的爱》《偶戏情牵》等。2010年至2017年间作品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1项、铜奖1项、优秀作品奖1项,福建省专业舞蹈比赛金奖2项、银奖1项,福建省政府优秀文艺作品表彰1项,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最高荣誉奖1项等。作品曾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扶持项目和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携手铸梦”扶持计划。曾在北京舞蹈学院《学院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图文由马俊强提供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张会卓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