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讲话》80周年 | 胡晓琼:文艺为人民而歌——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2-06-02 发布人: 胡晓琼 字号: A A A

开栏语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对此后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始终闪耀着真理的智慧和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适逢《讲话》发表80周年,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开设“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专栏,重温讲话精神,赓续红色文脉,凝聚奋进力量。

文艺为人民而歌——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晓琼

湖北省首期骨干编剧班(第一阶段)校友 武汉汉剧院编剧

延安市南泥湾镇党徽雕塑

毛泽东同志曾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遂即写下“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磅礴诗句。毛泽东诗词的创作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践行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崇高理想,为我们的文艺之路指明方向。

1942年5月,延安春雷乍响:“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振聋发聩的讲话团结启迪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走上了革命文艺的道路。

2021年10月,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共同承办的“湖北省首期编剧骨干人才研修班(第一阶段)”正式开启。作为学员的我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历史,回溯延安文艺血脉,收获了一次宝贵的精神洗礼。

延安鲁艺文化园区

在延安,我们跨越了历史长河,切实感受到了当年文艺工作者投身革命事业的伟大激情!他们走进乡村、走近工农兵、走向火热的生活,在飞扬的泥土中捕获灵感,在生产、战斗的第一线描绘河山,创作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延安之行让我们汲取着来自“人民与生活”的创作养分。我们用脚丈量的每一步、用心聆听的每一课,都生动地教育着我们:只有谦卑地面对人民、真诚地面对生活,文艺创作才有源头活水,文艺之树才能深扎生活沃土,生生不息、万古长青!

参训归来,我在创作上愈发受到启迪。在创作汉剧剧本《汉伶坤声》时,就尽可能地将笔触拉近生活、贴近人物。这部戏描写的是第一个登上汉剧舞台的女坤生的坎坷一生,展现的是动荡岁月下,女性的思想解放以及汉口“戏码头”的历史传奇。上世纪20年代,是革命事业蓬勃发展的年代,更是女性思想获得空前解放的年代,在这部戏中,我也试图通过关照正在觉醒的女性群体,来彰显革命思潮给民众的生活、特别是女性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这女人,放了双足、上了学堂、参了政治、进了工房,纺得纱、剪得发、举得枪、投得票,读书看报游行呼号,若是受了欺负、连婚都可以离了!”(剧中台词)。为生活的源流活水而抒写,为人民的历史篇章而放歌,这些直觉与初心都将沉淀成为我今后创作之路上的宝贵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当代文艺工作者肩负的时代责任,强调“文艺的根基在人民,文艺的源泉在人民,文艺的精髓在人民,文艺的前途在人民”。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今天,学习和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更让我们时刻铭记:文艺脉搏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而跳动,文艺创作要从生活沃土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携起手来,继续潜心创作,扎根“艺术前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

胡晓琼,湖北省首期骨干编剧班(第一阶段)校友,武汉汉剧院编剧,武汉大学艺术硕士,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2020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武汉市青年舞台艺术人才培养工程。主要创作作品有:戏曲《汉伶坤声》《一梦幽篁》《度妖记》,话剧《夏日变奏曲》《迷》等。作品曾参加中国优秀小剧场戏曲展演、获全国小戏小品优秀剧目奖等。

图文由作者提供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王雨琳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