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六期杨浩平作曲、中青七期孙晓燕导演婺剧《孙膑与庞涓》成功在京演出
发布时间:2016-11-11 字号: A A A

近日,由研修院中青六期校友杨浩平作曲、中青七期校友孙晓燕导演的大型婺剧《孙膑与庞涓》在北京成功上演。


本剧特色

衢州是婺剧发源地之一,有演绎和培植婺剧艺术的氛围和肥沃土壤。《孙膑与庞涓》立足本地,突出地域特色,传承文化遗产,使婺剧艺术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舞台表现上,该剧大胆突破了传统的程式和框框,既继承了婺剧能文能武、文武兼备的传统特色,又注入了许多现代艺术的时尚元素,创造性地改造和发展了婺剧的表演程式。如第二场,孙膑与庞涓在两个不同的场景,表现的却是同一件事:如何看待对方。这在传统戏里较难表现,导演孙晓燕却运用灯光等手段,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再如第三场,孙膑被刖膑骨前,一个带血的大铁钩从高处缓缓落下,渲染了戏剧环境,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总之,该剧在戏剧舞台艺术综合表现力方面有了极大地突破,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在舞台的完满程度与完整表意上,在对舞台空间的最大发掘与利用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较3年前的首演,我们对《孙膑与庞涓》进行了小细节上的微调,人物交流表演更加细腻,故事情节也更贴近生活,更合逻辑。”从剧本诞生之初,孙晓燕就开始了长达3年的反复排练之旅。“要使传统戏曲在时下重新焕发生命力,与时俱进,必须从对戏曲舞台演出样式的单一关注中摆脱出来,拓展戏剧文化的外延,大胆吸收流行元素。”孙晓燕谈到,在领会《孙膑与庞涓》精髓的基础上,主创们对此剧作了大胆改革,将“术”与“道”上升为全剧主题;删繁就简,以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并采用无场次的结构;重新铸造人物,强化戏剧冲突,突显人物个性,并根据人物性格量身打造唱词念白,更见血肉。


主创感言

作曲杨浩平:“包括婺剧在内的传统戏曲已经式微很久,需要起死回生的力量。我们有几千年辉煌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传统,我不相信它们没有办法被唤醒。制作这出戏,就是希冀唤醒潜藏在人们心中对文化的渴望,重新构建起那种民族的乡愁,用时代感的音乐语言来丰富我们传统的戏曲。”

导演孙晓燕:“时过三年,《孙膑与庞涓》进京参加‘南方片’戏曲汇演,让我特别欣慰。一部作品的诞生凝聚了所有创作人员的心血,观众的喜爱、专家的认可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社会反响

著名戏剧评论家赵美成:“人文内涵厚重,二度创作上乘,是一出不可多得的古为今用的新编历史故事剧。”

我院特聘导师、中国艺术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这个戏非常好,编剧主要是写人格的较量,它不是写智慧。戏的灵魂导演抽得特别准。一头一尾,‘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是我们整个艺术之本,艺术要不忘初心之本。”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奎:“这个戏是很好的历史剧。今天的历史剧,有一种是做历史功过的评价:这个历史人物有功,那个有过,这是一种;这个戏也有功过是非,但是侧重对道德的评价,在历史剧中是很重要的部分。孙膑和庞涓的比较,不在于大小胜负,而在于人格力量的对比。虽然写古人,但是对今天还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而且不是空头说教,传统道德里,做人应该像孙膑,而不应该像庞涓一样心存很多阴谋诡计,对朋友不忠。很有现实意义,演出风格很粗犷,很有历史感。”

《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这个戏虽然演古代的人,但给现代人的心灵是有冲击的,这是难得的。以前的戏是你演你的历史剧,我看我的,这个戏是时刻在跟你的心灵做对撞,引发共鸣。”


校友名片

杨浩平,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六期校友,浙江越剧团专职作曲、创作部副主任。主要作品有:大型越剧交响音画《红楼梦》、京剧《东极英雄》、越剧《甄嬛》、甬剧《宁波大哥》、秦腔《再续红梅缘》、话剧《雷锋》、婺剧《宫锦袍》等。曾获中国西北五省秦腔艺术节优秀音乐奖,在国内各省市音舞节、戏剧节中多次获优秀作曲奖、优秀音乐奖等。

孙晓燕,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七期校友,浙江昆剧团国家一级导演。曾在浙江省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连续三届戏剧节上获优秀导演奖。其导演代表作品:婺剧《樊梨花与薛丁山》、话剧《雷锋》、绍剧《火种》、越剧《风雨节妇亭》等在全省戏剧界都有较大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