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 | 新文艺群体一期王明端: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用崭新话语讲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17-12-2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7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中国文联首届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简称“新文艺群体一期”)在北京举办。在培训结束之际,新文艺群体班全体学员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题,每人完成一篇心得体会,我们会陆续将这些心得体会择优与读者进行分享。此处分享新文艺群体一期学员王明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想结合创作实践,简单谈谈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我看来,有以下两点:

第一,要把留在历史里的文化拉回到当代生活。传统文化不能只是一种历史收藏或者展览陈列,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典籍或记忆里,传统文化唯有与当代生活实践、生活感受发生切切实实的关联,才能影响、感召和改变今天的人们。质言之,传统文化只有“活”起来,内化到人们的心灵世界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然,这个“起死回生”的过程,要求我们不能照搬照演,必须去抽象继承,深刻提炼,大胆摒弃形式局限,把真正的文化精神挖掘出来,使之再次还原到日常生活之中。比如中华神话,无论是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还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故事体现着中华民族勇于抗争、不服不输的强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在近代遭受欺凌之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迅速地恢复、发展和强大。所以,今天我们重新演绎古代神话时,不要拘泥在故事层面,要大胆创新,只要符合其核心精神,就要敢于选择当今的新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

第二,要挖掘、发扬和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等思想,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中国已经领先世界迈进智能时代,技术治世、数字文化和虚拟社会日益成为主流,这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自我身份的迷失,人与人的疏离等等。中华传统文化刚好能修复、完善这些社会缺陷,解决深层的社会矛盾。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文艺工作者应当关注、发现、思考人们的生存现状和精神困境,把传统文化精神巧妙地融化到艺术表达里,以崭新的叙述话语来讲述中国故事。笔者曾经创作过舞台剧《逢单日的夜歌》,通过一盆仙人掌在城市陌生人群中的传递和流转,来阐述“仁者爱人”的思想。爱人,不光要爱己,更要爱他人。这才是中华文明里的大爱、博爱。总之,我们不能教条主义,不能去强行灌输,而应该春风化雨、丝丝入扣地让观众、读者自然发生对文化精神的内心感悟,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行为和思想观念。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思考,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勤勉奋进,坚定文化自信,以真诚的创作,服务人民,回报社会。

文 / 王明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