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二期学员王雷:艺术作品中的材料属性——材料语言转换及创新性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16 发布人: 王雷 字号: A A A

材料是灵魂的重要载体之一(另外还有形式),找对了“载体”,其附上的那个“魂魄”才具有更为确切的意义。那么在材料的使用上,我们是否自问过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材料?有更准确的材料吗?例如“纸”,如果在前面加上一个定语后,它的物理属性或社会属性是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呢?

王雷作品:《手织手纸No.1》局部,卫生纸搓线及编织技术,原作尺寸:180x29x163cm,2007年

以我过去的作品实例《手织手纸》说明。这件作品使用了三种人们最熟悉的语言:卫生纸(材料)、衣服(形式)、(编织)技术。但是给观众带来惊喜的是卫生纸变线的过程。张继刚老师说:“作品的情理之中并不难,难的是意料之外”。编织的手艺起初是为丰富人们的衣装,在不断的发展中也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语言,如中国古代的缂丝、织锦以及挂毯等,从生活实用功能产品升华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而我运用这种传统的技艺,放弃了棉、麻、毛、丝等常规的物质材料,也不图谋制造成为一幅挂在墙上的图画,将现实司空见惯的文化现成品搓成线条,又精心钩织成为各种款式的衣装——这些衣装甚至可以真正穿着在人的身上。如果不是展出中将原材料——整卷手纸也连接在衣物上,观众很难猜到作品的材质。从这里获取的一种心态重新看待身边事物,世界中的荒原变成绿野,社会上的弱小变得丰硕,人际间卑微变得尊贵,生活中的一团乱麻绽开美丽的鲜花……

王雷作品:《战利品》,旧报纸撮线及编织技术,230*300*300cm,2012年6月

陈小波老师说:“只做别人不做的事情”,其实我还要加上另一层意思,不仅是只做别人不做的事情,也不做自己做过的事情(指艺术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我同样使用了纸、编织及衣服。但是由于材料和形式发生了变化,那么它具有的意义就发生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属性及作品反映到观众后带来的思考(精神属性)。如果说上一件作品所指的是纸的物理属性的话,则这件作品更多的倾向于社会属性,新闻、铠甲及两者结合后在作品的另一层意义。作品源自中学时期的剪报行为,把有用的图片和文章剪下来,归纳整理成剪报集。我善意地剪下报纸上所有人物肖像,再把剩余的部分制作成生命的“战甲”。我认为,这些肖像均是生命的再现,均应该得到保护。这副“战甲”尤如古代战场上归来的将军,将军已不在,魂魄且在。这种“魂魄”乃为“战利品”。

这次来到中国文联新文艺群体拔尖班学习,感悟很深,所请的老师皆具有大格局、大担当,促使我对艺术创作的认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宋瑾老师提到的物理属性、感知属性、文化属性,结合自己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感觉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比如一只羊对于草、牛、狼来说分别是什么?环境发生了改变,材料的属性也会改变。

王雷在学员讲坛上发言

本次授课的老师都谈到了文化自信、艺术创新等命题,使我也深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转换,这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所以一定“不要轻易扣动扳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王兴东老师语),在有生之年,一定要让自己作品“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崔凯老师语)。

这几年作为新文艺群体的一份子,也深刻感受到党、国家及中国文联、河南文联等给予的关怀和照顾,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有责任、有担当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