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 | 唐小平:跨界,艺术学习的最佳方式
发布时间:2019-12-0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中国文联第四期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圆满结业后,学员们纷纷撰写文章,畅谈学习体会。今天带给大家的是摄影工作者唐小平的研修心得。

唐小平

       回顾21天的学习,每一天早读、上课、晚修,在夜晚回顾一天的学习,写下心得打卡文字。这是一场跨界的学习,专业涉及历史、政治、戏剧、舞蹈、书法、美术、音乐等。这可能是艺术学习最合适的方式,艺术需要不同领域的养分,而艺术创作的理念是相通的。这对于我们这群已经在专业上有了一定的思考和累积的同学们,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我想分享以下几个话题:

       一、关于摄影

       我以摄影师的身份加入中国文联第四期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同时热爱绘画、书法,还是创意总监、平面设计师、策展人、吉他手和主唱。所以当我投身到这样一场跨界的学习中时,我异常兴奋和快乐。
摄影,尤其是手机摄影的普及,可以说是一种全民的活动。然而,摄影又是重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传播工具。安塞尔亚当斯说,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正因为如此,摄影值得我们去深入体验生活,打开我们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去表达。在全民摄影的年代,只有那些将情感完全释放到作品中的摄影,才能称之为摄影。

       二、关于创作

       二十几天的课程里面,无论是他山之石还是囊中珍灿,都是对自我创作理念的一场激发和梳理。韩春启老师说:“舞台美术该是怎样的就应该是怎样的”。宋瑾老师谈到:“技法的新旧,不能决定作品的好坏”。苑利老师有一句话说:“好的作品自带光芒”。宋宝珍老师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创作要耐得住寂寞,创作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荣誉。

       王兴东老师谈“生活是无字的剧本,剧本是有字的生活”。叶培贵老师谈书法与我们的生活,柳冠中老师讲工业设计和当下生活和社会的关系。创作不是为美而美,而是创造更合理的、更健康的生存方式。各专业领域的老师殊途同归,阐述了创作应该坚持的正念。除此以外,傅亦轩老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国化历程”,张铣老师的“网络文艺与文化创意”,宇文利老师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文化强国建设”,严庆老师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杨阳老师的“新时期,我国周边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应对”,朱靖江老师的“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艺术实践”,刘利明老师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政策及申报指南”,赵朝峰老师的“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们从不同的层面,给予创作一个指导方向,也让我了解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三、关于友谊

       45位同窗,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经典解析环节,我们分成了6个不同的组,对经典作品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解析分享。我参与的是书法、摄影 组的经典解析,同学们为了做好这次的分享,凌晨三四点还在整理ppt,都希望能够做到最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帮同学们拍照片,有帮忙打光的、有指导pose的,其乐融融。最后大家收获的是快乐,照片反而在其次。 

       我和龚雷同学利用某个晚自习的时间,和大家分享摄影。我们针对手机拍摄的具体问题,手把手教怎么拍、怎么制作等。当分别之日临近,书法和绘画的同学们也纷纷写作品送给大家,这是释放离愁、保存留恋最有效的方式。虽然时光短暂,但是这种同窗友谊是极珍贵的,同学们日后艺海同行、共同创作。

       短短21天,在人生的时间河流里,可能就是那么一瞬间就过去了。从收到录取通知,到报名入学,再到毕业离开。从一开始觉得20天的漫长,到后来觉得白驹过隙。从陌生的翼翼破冰,到熟悉后的依依不舍。感谢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感谢所有的同学。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牛绪妹

分享到: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