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十三期樊利杰: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
发布时间:2018-07-1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楼宇烈老师的“金句”,就是这一节课,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水一般的绵延不绝。这是为学的态度,为人的态度,为事的态度。从中看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从容与坚韧。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才思不敏、文心不畅的时候,张继钢老师通过“创意”这个途径,让我们“起手就在巅峰上”。 站在了高处,打开视野,世上再无难事。任何事情都有目的、都有规律、都有解决的方法。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要志于道,游于艺,忘意以了心。

 

  樊利杰

我从事的是传统的书法艺术,说它传统,是因为它几乎不能接受西方观念的改变。既是土生土长的,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又是民族文化独有的精神符号。每个中国人对汉字的书写不应该陌生,这就是书法的土壤。中国古代的书论,大都是感悟性质的。西学渐盛,我们开始反思这种直观的、不具有系统性的理论。听了楼宇烈老师的课,我深深明白,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考方式: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靠直观、直觉去体悟事物发展的规律。
所有艺术门类,都在“志于道”这个层面相遇。唐代草书大家怀素自述:谓观夏云多奇峰,尝师之。然则学草者径师奇峰可乎?曰,不可。不相干的两件事,却因为看到了内部规律而让人恍然大悟。通过学习,对舞蹈、音乐、美术、曲艺等各种艺术门类都有了了解甚至体验,最终发现艺术是相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书法而言,首先要学会物质基础的“技法”,进而追求存乎内心的思想与境界。这使我重新审视脑海里的传统文化,发现远比之前广阔得多,甚至以前认为的糟粕现在发现其实是智慧。当我们盲目以西方科学来框架书法的时候,实则暴露的是我们的迷茫和不自信。这就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这件小事中,我深深体验到了什么叫做文化自信。推而广之,我们需要这样自信地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特有的符号,这是财富,不是累赘,这也坚定了我要自信地看待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道路,我们的制度。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同志对本次培训非常重视,出席了中青十三班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主题座谈会并讲话,让我深感中国文联对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关怀和关爱。我有幸作为学员代表发言,除了感谢,还对新文艺团体在当代的境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没想到年过四十,还有这样的机会与这么多艺术门类的优秀人才一起,同吃同住,接受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安排的如此高规格、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共同感受艺术的大规律,大环境,大生态,大方向。

 “博文求是,弘德修艺”。在艺术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水滴石穿,积少成多,紧跟步伐,拥抱时代,不辜负党的培养、人民的培养。这是此次学习收获的“中国智慧”。


                                                                                                                                                                                                        作者 | 樊利杰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于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