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十四期研修侧记 | 蔡礼礼:回首,在灯火阑珊处
发布时间:2019-10-2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中青十四班在为期一个月紧张有序、多元互动的学习中圆满结业。研修班以“守正创新,勇攀高峰”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为总体目标布局课程和师资,开展丰富多彩、学思并进的教学活动。

       高屋建瓴 开辟桃源境

       本次开篇课程内容为钱念孙讲《君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核心价值观活态嫁接的老树新枝》,晨读配《大学》《孟子》《论语》及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等内容,旨在引导学员守正经典、养正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领悟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与时代之进路,自觉树立德才兼备、知行合一、文质彬彬的理想人格。

钱念孙、傅亦轩在开班第一讲后与学员合影

       傅亦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铸就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严庆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杨阳的《新时期我国周边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应对》,并赴国家博物馆参观了解中国近代革命史与发展史,旨在希翼每个文艺工作者应有时代担当。特别是傅亦轩的课程,站在文联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一路娓娓道来,意味隽永,对学员们述说一部部经典文艺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足见他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文艺情怀以及对学员的殷切期望。

赴北京人艺参观学习

       陈振濂的《“守正”和“创新”: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命题》拉开了本次研修课程的序幕,以深厚的师资给学员展开书法、摄影、戏剧、影视、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艺等各个文艺领域的理论、创作论坛,提升学员的学养修养涵养与创作实践能力。同时穿插了现场观摩、经典赏析、学员互动等环节,以历史经典关照学员当下作品,深入挖掘经典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寻找自我突破与经典融合的契机。特别令我惊叹的是乔晓光教授,以一手精湛的剪纸艺术向世界人民讲述一系列中华故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丰厚底蕴,造诣颇深。陈小波老师则以圈定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形式书写老照片故事,极强的语言感染力,赋予中国文化、历史故事新的感情色彩。沈湘平的《哲学何谓与何为》则启迪我们哲学地怀疑、反思、批判、超越四大品质,并以此来阐释生活、艺术与人生,开启思想领域的奥运会。还有任鸣、王宏等艺术家用生活、用生命、用历史向学员传递艺术真谛,更用他们富有历史担当的经典力作来引领学员。

蔡礼礼在研修课堂中听讲

       跨界融合 滋润桃花源

       中青十四班,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艺术领域、拥有一定艺术素养的一个班次,本次跨界融合的一个亮点是:一份献给新中国70岁生日的赤子之礼——与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的联欢会。学员们围绕主题,各自展现才艺,整台演出一气呵成、互为贯通、浑然一体,堪称惊艳。

中华家园·颂歌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

       景德镇之行亦是此次跨界融合学习的一个鲜活标本。通过《景德镇实地教学预热——相关记录视频观摩》和聆听《江西地域文化》《瓷路——景德镇近现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艺术风格的演变》等四场专题讲座,比较全面地了解到景德镇的背景文化,以及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期间穿插实地教学,如参观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展开幕式等,学员们近距离、全方位地感知陶瓷的前世与今生。“窳苦不器”是景德镇窑神对陶瓷艺人的期望,希望艺人们坚守完整传统的手工艺流程,让窑火传薪不止、陶瓷艺术绽放久远;或者更为广义地说,窳苦不器也是当代艺术者的座右铭。话剧《玩家》应景了此次教学活动。

       学员间互动更是有趣。记忆最深的是颜荷老师,她曾这样描述自己当年学舞蹈时的一句话:“杨丽萍老师,我要离开您了,我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理想,我要成为我自己”——她要的是独立的人格与艺术语言,带学生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她认为“(基本功)太扎实也不行,会失去感觉”,让我想起“道无技不显,技无道不立”一句,技与道要达到一种平衡才可。更有意思的是颜荷和李晶聊天:“我觉得开车去看风景象是在看电影,如果骑哈雷看风景,会感觉是自己在演电影。”越是不经意的闲言碎语,越能还原一个人的内在。颜荷通透的艺术灵感正来源于生活体验,随即一出《天边》即兴舞蹈,从头至尾她只做了一个动作,一遍一遍,一圈一圈地转。景为意,我为情,物我两相忘。方寸之间,以小见大,曲尽意长,完美阐释天边的意境。我感叹,她真正是为舞蹈而生,因舞蹈而雅的。而最触动我心灵深处的是,她的艺术并没有技法的影子,她活化了技法,跳出了技法的藩篱,她以心的呼唤,寻求天地之间的沟通,通达极致,似与“苏东坡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再回到与自己朝夕相伴的书法专业,书写中既有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气势磅礴,又有越剧《何文秀·桑园访妻》的细腻情爱,亦有话剧《傻妹》的质朴本真,以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如履薄冰,还有各时代官窑的美奂美仑……花这样一连串比喻来形容书写于心的种种感受尽管显得勉强、不妥帖,但这恰恰是个人在近期学习工作中所理会到的一点感悟:艺无涯,界无痕。过去常说,“习学六艺方得要领”,其实从中国教育史看,这种跨界的通才培养自古有之。或许此次的跨界融合学习,悄然把我们带入古代文人的生活圈,艺术正向历史靠近,艺术正为时代开创新篇章。

       归去来兮 独步新桃源

       回眸景德镇陶瓷的千年发展史,她是一个古质今妍、守正创新的经典模板。历代传统工艺如是述说:“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传统手工技术链没有机械化;窑体材料源于自然之物——泥、石;窑火非常讲究,用松柴木所燃;烧制过程中泥火相容,相得益彰。“手上功夫,指尖艺术”,如此朝朝相传,代代相守,谱写了瓷都华章。这部陶瓷史可以说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史同频共振,更与中华传统文化共进退。

在景德镇观摩学习

       当下的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时代改变了文艺形态,也影响了陶瓷艺术。景德镇艺人先知先觉,他们或返朴归真,寻求与山野对话,如三宝村国际艺术家工作室、陶艺村博物馆;或通过宇宙陶瓷厂的前生,来演绎今世或未来,如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或组建新文艺团队,注入时尚、科技元素,打造新陶瓷文化……无论何种方式,都体现了景德镇艺人对陶瓷的深厚情感与传承创新的一份担当。

       景德镇人民用他们的诚意邀请过往艺人,期待时人从历史的角度,多维度剖析经典,激活当下,还原与复古、生存与嫁接时代经典,塑造时代瓷风。但我们深知,传统艺术品光靠美是打动不了心灵的,必须承载历史,一脉相承。古朴、古老、古雅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陈列的艺术品,就如一面面镜子,照亮今古。她可以用空间来述说她的文化历史故事;也可以用影像全景式或显微镜式的传递她的美好生动;还可以用诗歌等语言文字来赞美咏叹她的永恒魅力;更可以用舞蹈、戏剧、歌舞剧来演绎她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或者可以用丹青来描绘她的姿态与绚丽,用剧本、影视来还原她的前世今生……但唯独不能用貌合神离的“陶瓷艺术品”来替换!坚持传统工艺,守住本源,激活陶瓷昔日的容颜,是时代的呼唤。以古朴为质地,以古典为参照,用现代科技元素作映衬,与陶瓷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相分离,或许会走出一条陶瓷艺术化的理想之路,奠定当代陶瓷时风,与历史对接。

领取结业证后合影留念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谓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美好的事物往往出现在“忘路之远近”的“忘我”之时。文艺工作者们若能以史为鉴、志存高远、锲而不舍地切磋琢磨好每一幅作品,那大概便是一个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吧!

作者 | 中青十四期  蔡礼礼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