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七期卢勇:触摸戏剧圣地俄罗斯有感
发布时间:2018-11-09 发布人: 字号: A A A

9月7日至9月29日,“2018中国文联赴俄舞台艺术编导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简称海外七期)顺利举办。研修结束后,学员们整理笔记,查阅资料,结合自身工作,提交了主题各异的研修心得。为使此次海外研修成果惠及更多校友,我们特选取部分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学员卢勇向授课导师赠送礼物

2018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文联赴俄舞台艺术编导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随海外七期团组共同踏上了赴俄罗斯的学习之旅。自踏入戏剧这个行业那天起,俄罗斯就是我朝思暮想要去的地方!在飞往圣彼得堡的飞机上,半梦半醒之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契诃夫、果戈里、高尔基……一串串的名字此起彼伏地出现在脑海里。

俄罗斯文化之都圣彼得堡是一座被称为“北方威尼斯”的美丽城市。1756年俄罗斯第一个职业性的公共剧院成立,被称为“俄罗斯戏剧表演之父”的沃尔科夫及其伙伴们组成了剧院的第一个戏班,圣彼得堡也因而成为俄罗斯戏剧的中心。

海外七期境外研修的课程由俄罗斯国立舞台艺术学院安排。俄罗斯国立舞台艺术学院建于1779年,是世界上知名的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教学理念的戏剧院校。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不仅有俄罗斯舞台艺术领域的名师大家,也有很多是享誉欧洲乃至世界的顶级专家。课程涉及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目不暇接之时有种大呼过瘾的感觉。

每天和俄罗斯的学生一起在学校上课,潜意识里有种熟悉的感觉,后悟想中国艺术教育奉从斯坦尼体系理论为圭臬,难怪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随着逐步理解的深入,熟悉的气息却越来越弱。教授们的教学方法与我所熟悉的国内艺术教育模式大不相同,我们现在各院校所采用的教材与表演、练习形式,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但几十年后,他们却前行已久。此外,当今中国的戏剧氛围与俄罗斯不同,对斯坦尼体系的研究理解及应用也存在着差距。这些在行前的预培训课上,中戏的彭涛教授就已经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俄罗斯国立舞台艺术学院的艺术教育模式令我叹服,其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比如学院的表演基础训练课形式多样,对学生表演的训练有非常高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又比如他们的舞台技能课是与表演相结合的形体课,它将学生的形体与表演紧密联系,两者相辅相成,要求学生的形体动作一切围绕表演进行,而不是仅仅为了锻炼形体。

圣彼得堡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剧院,通常大剧院上演芭蕾和歌剧,小剧院则以话剧为主。但无论大剧院还是小剧院,每天都上演各种风格、各种题材、各种形式的剧目,几乎场场爆满。无论是亚历山大德林斯基剧院还是马林斯基剧院或是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无一不是上百年的历史。最让我触动是俄罗斯人对艺术的尊重与热爱:看戏的观众虽然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几乎熟悉所有的经典剧目,很清楚在哪里应该鼓掌,在哪里应该安静。在谢幕时,往往会出现让人非常感动的场景:全体观众从座位上起立,以一种整齐的节奏热烈鼓掌,有时演员多次返场谢幕之后掌声仍然没有停息。我真切地感到俄罗斯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豪。

培训的第三周我们来到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莫斯科在当今世界舞台艺术上的地位亦不容忽视。莫斯科大剧院是俄罗斯最豪华的歌剧院,剧院一直上演经典歌剧,深受观众喜爱;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目前在俄罗斯也位于领衔地位;莫斯科马戏团更是世界排行榜首。学习期间,我们拜访了俄罗斯联邦戏剧活动家联盟中心,其与我们的戏剧家协会性质大不相同。该联盟是民营体系,在全俄80个城市有分会,且拥有庞大的产业,产业收入是戏剧联盟的主要经费来源。联盟设有“金面具”奖,该奖与我们的“梅花奖”类似,是俄罗斯舞台艺术的最高奖。

在莫斯科大剧院、契科夫艺术剧院、梅耶赫德中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电剧场我们看到了各种不同的剧演信息:古典剧目和现代剧目交相辉映,外来剧作与当代新作此起彼伏,传统剧目与先锋新作各显千秋,西方戏剧与东方艺术彼此彰显。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如同一盏熠熠生辉的灯火,发散着动人心魄的热量,无形中建构着当代俄罗斯人的文化家园和精神乌托邦。

静心回顾这次俄罗斯研修之行,我的收获不仅是对俄罗斯的舞台艺术以及其艺术教育模式的学习,更多的是我亲身感受了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民众的真实状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兴盛繁荣都和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及生存境况不可分离,我只想再一次紧紧拥抱这片戏剧圣地。

作者 | 海外七期学员 卢勇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刘怀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