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心得 | 海外八期龙川:策展人角色定位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2-2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8年10月26日至11月17日,“2018中国文联赴美视觉艺术策展人高级研修班”(简称海外八期)顺利举办。研修结束后,学员们整理笔记、查阅资料、结合自身工作,提交了主题各异的研修心得。为使此次海外研修成果惠及更多校友,我们特选取部分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今天分享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龙川的研修心得。

学员龙川向授课老师赠送礼物

       非常荣幸参加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和文艺研修院举办的视觉艺术策展人研修班。10月26日到11月17日,从国内预培训到国外研修,整个课程安排主题突出,师资强大,内容丰富。通过此次研修,大家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纷纷表示要吸收转化学习收获,用更好的方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个人此次最大的收获是对策展人这个角色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策展人这一个职业在我国出现不过短短三十年的时间,且大都兼具其他职业身份。一方面他们是策展人,另一方面是艺术家或学者。策展人于他们而言,同时是专业与职业的跨界。

       不同专业背景的策展人策展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由美协牵头所策划的展览,能充分发挥其在美术界的引领作用,以团结美术界、繁荣美术发展为目的;美术馆组织策划的展览,展品通常以美术馆的典藏品为主;大学教授或文艺评论家所策划的展览,通常侧重于学术性的体现与学理性的探究。因此,不同身份的策展人,他们策展的视域不同,对展览的定位不同,展览呈现的核心也不同。

       基于策展人身份的多重性与角色的复杂性,我认为策展人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角色定位。

       一、策展人是研究者

       陆蓉之女士曾说:“策展人是一个研究性的工作。”对于策展人而言,学术研究能力是基本素养。展览主题的选定、艺术语境的建构、艺术作品的选择,这些都要求策展人有基本的研究能力。

       中国第一代策展人大都是批评家出身,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就成功策划了“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等一系列展览。从此,策展人与批评家的价值认知需求达到新的高度。我认为,策展人首先是个学者,应该有全面的知识,不仅应熟知艺术理论体系,还应对政治、经济、法律、传媒、管理、心理、人际关系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二、策展人是执行者

       英国策展人瑟洛塔说:“策展是百分之二十的天赋与想象力,加上百分之八十的行政、协作与管理。”

       从构思一个展览开始,策展人就需要去实地调研、写方案、选定展览主题、筹措资金;到中期布展时,与各类机构签合同、印画册、做展览评估;再到后期邀请嘉宾、主持仪式、联系各方媒体直至撤展、退件等诸多事项,都需策展人全程把控。展览最终得以呈现需要策展人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的思考与执行。

       三、策展人是美育人

       2018年8月,习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谈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我认为总书记的这封回信,不仅对高等艺术教育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文化艺术从业者指明了方向。

       展览虽不是学校教育,但展览的受众广泛,因为它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策展人要充分发挥艺术的美育功能,做好美育人,想民之所想、展民之乐看。策展人要以党和国家的思想方针为导向、以专业的学科知识为支撑、以群众的自身经验为视点,策划贴近民众生活、有利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好展览。

       四、策展人是助推人

      《中美策展人访谈录》中“策展人胜任能力模型设计课题报告”(注:该报告系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研发)中提到:“策展人扮演着二次创作和推动艺术活动走向观众、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关键角色”。展览已成为艺术品为人所知的重要载体。

       策展人通过展览可以将优秀的艺术作品、新的艺术理念向社会与人民推广。例如“装置艺术”在国内就是通过各类展览而被大众所熟知的。

       综上,我认为策展人未来将会向国际化与专业化发展。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策展人将会有更多跨国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随着策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并越趋专业化,策展也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门学科出现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展览方面的专业人才。

作者 | 龙川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谭映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