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员感悟 | 澳门五期莫羲世:美学意识与文化资本
发布时间:2019-06-01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9年5月12日至5月25日,由中国文联港澳台办公室、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澳门基金会和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共同主办的“传承与创新:2019中国文联澳门视觉艺术人才赴日本访学交流活动(简称澳门五期)”在日本顺利举办。访学结束后,团员们认真思考总结,用文字记录下此行赴日本的收获和感想。我们将陆续与大家分享澳门五期的团员感悟。

 

莫羲世

       本次随团到访日本,辗转东京、大阪、京都三城,通过参观院校、博物馆、设计中心及实地考察,通过与日本艺人、专家教授的对话交流,在人文景观的耳闻目睹中,我从影像制作与传统工艺产业,以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审视、借鉴、思考艺术创作的路向和商业市场的格局。以下试从两方面总结本次参访的个人感想:

       美学意识:时间沉淀后的日常

       日本建筑师黑川雅之在《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中提到:“审美意识”一词从出现到广为使用,其实是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所谓美学意识,可以是表现美,或者是令人愉悦或令人内心一颤的事物给人的感受。总之,我认为美学意识应该是没有任何理由就能让人身心舒畅的事物所能带来的感受。

       带着美感需要与生活并行的本能动机,在日本我们处处能感受到衣、食、住、行与美的联系。以首日参访的GK设计集团为例,大到宏大的工业设计、摩托车、发电机等,小至酱油瓶一类的生活必需品,都显示着日本设计师对“物”的功能与美感的双重追求。又如灾后的临时帐篷,因“折纸”而引发思考从而进行创作设计,面对自然灾害,以设计认识世界,了解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最终找到人类安身立命之道。为美而生,为了使心情愉悦而生,活在“不要使人不愉快”的意识之中,从而衍生成为人与群体的关系,这是日本人价值判断的依据。

       在参访过程中,我更深刻体会到设计的价值。在科技革新、生活更趋现代化的社会,从个别家居产品,乃至社会、文化、经济的效益,设计除了提升生活质量、丰富美感体验、营造小区环境外,更是推动国家发展,建设美好未来的途径之一。有了这种通过设计实现现实与超现实的对话,美的实践回归人心与直觉,美为人所沉醉,亦为人所用。每个看似“人工”的事物,亦能通过朴实的素材、事物的本色、匠心的推敲,以极简的方式,浓缩地体现宏大的宇宙观,见微知著,更能发现“神明寄宿在细节里”的道理。

       人文环境与文化资本的思考

       在14天的访学交流活动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往京都艺术中心的现场教学,中心根据明伦小学改建而成。在日本,京都是最早有小学成立的地区,于十九世纪中叶创校的明伦小学就是其中之一。明伦小学前身是间私塾,私塾前原本是一条专营和服批发买卖的商业街,私塾传授的学问就是与商道有关的“心学”。所谓心学,就是江户时代后期所推广的武士道,也就是“商道”。在日本,博物馆及画廊林立,也不缺表演场地,因此,这间百年老校得以转型成为艺术中心,其目的就是希望市民大众把中心当成“创作园地”。中心维持原有的格局,将教室活用为工作室,招募艺术家及团体。通过选拔的艺术工作者可获得工作室三个月的免费使用权,并在中心发表所创作的作品。中心借此搭建起艺术家与大众共同学习、成长的平台。

       艺术需要与时并进,在发展壮大艺术空间、学习利用先进设备的同时,艺术可通过响应历史而激发活力,因厚积而焕发精彩。

       另外,参访国立剧场和京都传统工艺馆也促使我思考传统文化该如何继承的问题。在这方面,大学和专业院校的人材培养,加上国家文化政策的推动,大众得以参与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推广。学习文化,尊重文化,保护文化,才能有效积累文化资本。返本开新,在迎接视觉冲击的新媒体时代,结合新兴影像产业,发挥无限的文化潜力,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日本在视觉艺术领域的这些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 | 澳门五期 莫羲世

编辑 | 国际研修处 刘怀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