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一期陶元竹: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
发布时间:2016-03-0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种田种砖头,不如种文化。近年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面临很大困难,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文化资源匮乏,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由于缺乏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基层文艺演出往往很难吸引群众观看和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专干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引导作用。12月24日,民族一期校友,攀枝花市文化馆副馆长陶元竹受当地文化部门的邀请,为攀枝花市东区文化专干做了题为《舞蹈的创作与创新》的讲座。

陶元竹授课

一、舞蹈创作要“深入生活,接地气”

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拥有永不枯萎的创作源泉。舞蹈有没有根,要看它跟老百姓的感情、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不是贴得很近。是否“接地气”,从根本上说,看它是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老百姓当中。只要“接地气”,就是好作品。“接地气”就是跟生活、跟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这也是舞蹈最大的功能。陶元竹列举了《板凳龙》《阿署达打跳》《羊皮鼓舞》《筰山歌庄》《谈经古乐》等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节目给学员做案例分析,这些文艺作品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群众,所以只要老百姓喜欢看、喜欢跳就是我们最大的出发点。

二、舞蹈创新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任何一件事物都需要创新,舞蹈是生命的艺术,更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不断注入生命之水才能源远流长。在艺术的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进行一次深刻地反思。尽力地着眼于未来,尽量地摆脱传统陈旧程式和框框的羁绊,在追求传统优秀艺术与现代意识风范相结合的同时,寻觅传统与时代、生活与艺术的契合,努力在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之间架构一座桥梁,向更深、更高的艺术层次攀升,为创作更多更好的为观众喜闻见乐的艺术精品而奉献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在艺术创作上有所成就,有所作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人才。

授课现场

三、在丰厚的实践土壤中挖掘创作素材

文艺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火炬,也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的源头活水,正是热火朝天的生活。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就应该牢记反映时代与记录时代的使命担当,秉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感受时代精神,在丰厚的实践土壤中挖掘创作素材,以充沛的激情、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奏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时代主旋律,为后人留下真实,展现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

陶元竹最后谈到:培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播种方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送文化”不如“种”文化。希望能通过基层文化馆(站)的文艺辅导工作,留住农村文化之根,播撒群众文化之“种”,培育乡土文化之花,让基层群众真正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真正把文化艺术之根留住,留在这片热土上,留在这希望的田野上。

校友名片

陶元竹,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民族一期校友,攀枝花市文化馆副馆长,国家二级导演。四川省群文协会理事;四川省社会舞蹈研究会理事;攀枝花市文艺自愿者协会副主席;攀枝花市舞蹈家协会理事;攀枝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攀枝市第九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1991年曾代表中国出访意大利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201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位攀枝花市第六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4年曾担任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颁奖晚会总导演。舞蹈代表作品有《抢花被》《花雨浓情》《七颗小树苗》《银·酒》《芬芳大地》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