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二期 | 郝立新: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8-04-20 发布人: 字号: A A A

4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兼哲学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郝立新老师来到班上,为大家带了一场题为“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建构”的专题讲授。讲座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发人深省。

郝立新在授课中

本次讲座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破题,提出问题,系统说明文化的价值维度,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建构的若干问题。第一部分,郝立新教授首先对题目进行了解读。他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加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传播当代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郝老师指出,“当代价值观念”包括而不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还包括习总书记12月1日在世界政党大会上提出的“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世界的共同发展”、“世界的文明交流与借鉴”,以及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等观念。对于“文化的价值维度”,他先提出:当前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于价值观建设。因为价值观就是观念文化的核心。而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定义的分析得出推论:文化本身具有价值;二是文化价值维度主要表现在其内核是价值观,这也是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中,他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无宗教信仰为例,引出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问题的讨论。价值观教育的普及和当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解决三大理论问题——何谓文化、文化何为和文化选择。基于前两个理论问题的自觉,就可以在实际中选择正确的发展文化的方案。他联系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思想文化建设的论述所提到的“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强调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建构不能只看西方人怎么讲,而应该看中国怎么讲。

授课现场

在第三部分,郝老师从两个方面出发着重探讨了文化的价值维度: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文化本身的发展受到价值观的导引。而后,他引用中外理论和古今事例对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进行分析,推出文化的三个维度:实践维度、价值观维度和多样性维度,并从中得出文化建设的侧重点。郝老师指出十九大报告中的主要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当代中国人除了文化需要,还具有环境、安全、公平法治的需要。

第四部分中,他通过分享自己的现实经历,对当代中国如何进行价值观念的建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建设要立足于社会理想、奋斗目标、制度精神和作为原则的社会支撑;培养“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扛得住”的人生态度;倡导具有自我觉醒、反省和创建的文化自觉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普遍性、超越性和包容性;通过凝练价值观精髓、创新性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提倡向善和向上的精神来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最后,在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上建议将师生交流的小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提出人生要看“三座山”,弘扬民族精神,体悟古人智慧,培养向上的人生心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

郝立新授课后与学员合影留念

导师简介

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兼哲学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教指委(哲学)副主任委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民族文化创意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理论。代表著作:《历史选择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向》,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刋物上发表论文二百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

作者 | 一组学员 孙峥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摄影 | 杨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