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群体四期 | 申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发布时间:2019-11-26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1月14日下午,中国文联第四期全国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举办“守正创新,勇攀高峰”主题座谈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院长李屹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上,八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艺术领域的学员代表,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自己的艺术专业以及本次研修培训的体悟感受,进行了主题发言。现将杂技制作人申莉的发言稿摘登如下:

申莉

       大家好!我叫申莉,是一名杂技艺术制作人,也是中国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杂技家协会理事。我曾经在中国杂技团工作了12年,之后创办了致力于探索中国传统杂技艺术当代化发展的公司。我们曾经组织制作了国内首部新杂艺实验剧,目前正在与有关艺术家策划和筹备具有当代理念和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新作品。

       创业后依旧选择杂技,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个行业里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更重要的是出于对这个艺术门类的问题思考和应对探寻。传统中国杂技历史悠久、技艺高超,但是杂技演员的职业生涯短暂,我们曾做过一个简单的测算:一个普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和一个普通的杂技演员相比较——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服务社会的时间大约是教育培养时间的2倍多;而杂技演员的演出工作时间和演出技艺的培养时间几乎等长,鲜有达到2倍的杂技演员。

       杂技演员在28岁之后,身体逐渐难以满足高难技术动作对体能的要求,如果就这样离开舞台,重新开始一份他们或许熟悉或许完全陌生的岗位工作,对他们而言,面临的将是工作技能和自信心的双重挑战。大龄杂技演员积累了大量的舞台表演经验,心智非常成熟,如何能够让他们扬长避短地继续留在舞台上,做自己擅长和熟悉的表演工作是每个从业者都希望妥善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较为具体地了解了西方新马戏的概念,它的本质是当代杂技,我们惊喜的发现这或许是值得尝试的一条道路:当代杂技没有放弃杂技技艺的要素,但不以极致的技巧为第一追求,这就能给大龄杂技演员减轻身体负担;当代杂技作品重点关注当下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并选择恰当的技巧和肢体表达加以演绎,需要演员具备很强的舞台表现力,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大龄演员积累的舞台经验。于是我们选择在这条路上,结合中国杂技艺术技艺强劲的特点,尝试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杂技。

       2017年-2018年,我们曾经制作了首部实验性非常强的当代杂技作品,当时启用了17位受过伤、年龄大、技巧水平偏低,甚至已经转岗的杂技演员,经过了8个月的努力,深度开发这些在传统杂技领域已经边缘化的演员们的创作和表演能力,最终让他们重新站到了舞台中心,享受观众的掌声与欢呼。个人以为这是一部技艺精湛,有情调有品位,小而美的“杂技剧”。这是一个有实力、有魅力、“养”观众的好作品。相较于作品,这次实验探索更宝贵的收获是——这些原本边缘化的演员又找回了信心,看到了重返舞台、绽放光芒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传承中国化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代杂技与传统杂技并不矛盾,而是传统杂技发展模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展。当代杂技的今天犹如当代话剧或当代舞蹈在中华大地上初生时一般,也许备受争议、也许步履蹒跚,但我们坚信它会走出中国传统杂技艺术的新生之路,我们坚信中华杂技这棵千年古树定会抽出新枝。

       我们非常幸运地成长在包容探索和鼓励创新的新时代,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都曾在国有单位接受党的教育并历练成长,今天虽然我们选择了自主创业,但我们的心始终没有离开党,我们的身依然坚守在文艺事业的战线上。新文艺群体工作者感恩党和祖国给予我们的支持,感恩时代带来的机遇,我们也希望为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发展建设作出积极的努力、作出尽己所能的贡献。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牛绪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