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双白: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5-05-0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中国文联第七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研班期间,我院特聘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冯双白来到课堂,与学员们畅谈当前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

冯双白在讲座中

冯双白首先向学员阐明了他对于“创作”以及“舞蹈创作”的理解。他借用《易经》里“立象尽意”一词来阐释他心中的创作概念,即是说,创作是艺术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将自己对生活、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用一种艺术形象来表现出来。冯双白指出,尽管在我国有据可查的舞蹈形象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但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舞蹈在中国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艺术。中国传统舞蹈大都停留在舞蹈表演的层面上,谈不上创作,其证据之一就是舞蹈史上“唯有舞者留其名”,而其创作者却不为人知。传统舞蹈更多的是一种对“女乐”和“艺妓”的职业训练,而不是创作者主动的诉说和表达。

冯双白指出,对于舞蹈、舞剧创作者来说,一定要用舞蹈艺术的语言去诉说、去表达。好的舞蹈作品可以诉说、探寻不可言说的世界。接下来,他从舞蹈创作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两个方面,跟学员们分享了自己近些年来的思索和感悟。

冯双白在讲座中为学员亲身示范

创作者在作品中应该说什么话呢?冯双白强调,第一是要说自己的话。他指出当前舞蹈舞剧创作中抄袭、模仿之作太多,原创的东西太少,这显然不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态势。他鼓励创作者们大胆地、个性地去表达。第二是要说自己的心里话,没有自己真实的体验,作品就会失真,缺少那种能感染人、打动人的力量。

对于创作者要怎样才能把话说好,冯双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给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第一,舞蹈、舞剧创作不应只从身体的可舞性出发,还要注意挖掘心理可舞性。这一点其实已经逐渐成为现代舞蹈编创者们的共识。第二,不要局限于做传统的“传声筒”,而要做传统的“创作者”,用属于当今时代的艺术语言创作属于当今时代的作品。第三,要注意发掘民族的、民间的舞蹈资源宝库,在创作中为我所用。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往往能为创作提供好的视角。第四,艺术创作中心任务可以概括为“创造熟悉的陌生”。创作者不能习惯于驾轻就熟,太熟悉的东西不能给人带来新鲜感和冲击感。同时也不能只顾自说自话,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引起共鸣。能否让观众从平中见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和创意。第五,创作者对于创作要专注、投入,要有敬畏之心。冯双白说,创作者面对的最大难题不是别的,而是自己。无法在创作中全身心的沉浸下去,无法摆正创作心态,就不可能做出好的作品来。信息时代将我们的生活世界碎片化,但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文艺工作者们越要自觉的严格要求自己,严肃对待生活和创作,做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冯双白与中青七班学员合影

冯双白,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著名舞蹈理论家、评论家、编剧,大型晚会策划人和撰稿人。代表作有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舞蹈诗剧《咕哩美》、《我们新疆好地方》,杂技剧《西游记》、《聊斋遗梦》等。著有包括《新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舞蹈史》、《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怎样欣赏舞蹈》,合著《中国舞剧史纲》、《图说中国古代舞蹈史》等多部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