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八班廖攀:跳出摄影看摄影
发布时间:2015-07-21 发布人: 字号: A A A

中国文联第八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视觉艺术)高级研修班(简称“中青八班”)于6月9日至7月4日在北京举办。通过25天的研修学习,中国新闻社摄影部采访组长廖攀结合个人创作实践,以“跳出摄影看摄影”为题撰写了一篇学习随笔,记录自己在中青八班学习期间的所思所想。





赴红旗渠实地创作,巍巍太行遇上细雨蒙蒙,太行的雨悄然入画

廖攀(左)和中青八班班长雷声在太行山

廖攀的学员自画像

廖攀所在“风云”组组员同画队标

时至今日从事摄影记者这行整整十年,而有一个跳出摄影看摄影的机会,却属难得。这次参加中青八班将近一个月的学习,感悟良多。

起初我还觉得奇怪,为什么除了摄影、美术界人士外,书法家也在视觉艺术研修班行列其中,他们难道不是以汉字的意义为主要表达吗?直到后来,看到授课老师曾来德的非文字书法作品后,我才感受到书法笔触强烈的视觉属性。的确,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更多的不是技艺技巧,更多的是看世界的方式以及文人情怀。

从绘画看摄影,仍然震撼不已。当授课老师吴长江将一个几十斤重的画集打开,是清代郎世宁主持创作的《平定西域战图》,每张画卷都描述了几百个人物。全班几十个同学围在老师身边,等待他一下下翻转。虽然是复制品,却是我第一次没有隔着玻璃观看如此恢弘的实物,不禁感叹,一般的摄影似乎没法在一个画面里表现神态各异的上百个人物。当然,老师不仅让大家只是看画,他还提醒大家,你能否有用一生来创作一件重要作品的勇气。

吴长江介绍《平定西域战图》

《平定西域战图》(局部)

说起画卷,去年有一位摄影师创作了一件当代摄影作品《清明上河图》,以当代人在清明上河图场景中,演绎约40个近年来的热点事件,这种方式也得到了摄影理论家鲍昆的推崇,可见跨界的思维有多么重要。说起鲍昆老师给我们讲的摄影观念,最难得的是他将一些作品赋予概念,比如“反城市化”,有了这个理念再去看以前觉得影像很好的作品,更能理解其中的内涵。不过,他也将当今相当火的一些当代摄影作品和外国摄影进行了比较,指出艺术是无法复制和模仿的。

在这次学习中,研修班还请来了一名美国摄影家,她叫康兰丝,已经在中国呆了多年,只用7X17的大画幅创作。她毕业于耶鲁大学,喜欢拍摄场景,有自己的观察角度。比如她也喜欢拍荷花,却从不拍摄在夏天盛开的荷花,其它时间她都可以,尤其喜欢拍残荷,画面线条酷似中国书法。她在全世界都在拍一个系列,叫“办公室风景”,从各地的办公室内向窗外拍摄。她50多岁了,一直在自筹资金拍摄,让人起敬。

作为摄影人,为同学和老师拍摄自然也是我和他们交流的方式,有时通过前期准备拍摄本身,两人就能彼此交流,我再将自己的体会运用在拍摄上。所以,拍摄这些肖像也是我向老师同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有时候,同学老师的三言两语,让我记忆犹新。记得曾问过中国美术史学家邵大箴先生,摄影到底是应该坚持本体纪录,还是艺术化?先生只说了几个字,自然生动真实就好。

一些同窗:

苏茹娅 蒙古族中国画家

池颖红 油画家

李强 油画家

吕廷川 山东商报首席记者

苏国伟 漆画家

刘嵩 自由摄影师

李明 书法家

杨向宇 漫画家

一些师长:

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雕塑院院长

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

柳冠中 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吴长江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李树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高名潞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教授,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曾来德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

鲍昆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摄影评论家,策展人

一些片花:

与学友杨景初(左一)在开学时合影

学友池颖红在太行作画

学友潘闻丞在太行写生

结业联欢杨向宇等男同学们排练芭蕾舞

图/文:廖攀

分享到: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中青八班池颖红:油画艺术创作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