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六期巩静洁研修班学习感言:期待中国观众能享受高质量的舞台剧
发布时间:2015-09-02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4年9月10日至30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编导)高级研修班,21天的学习令我印象深刻。

一、创作观念上的巨大的改变

作为一个从西部来的舞蹈编导,参加这次编导培训班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其实在很久以前,我对于创作这件事就有很大的困惑。我们创作出来的东西给谁看?为什么?有什么价值?几乎都是政府买单,命题作文,为晚会、比赛而出的作品,老百姓其实很少有观看的机会。创作上几乎没有什么使命感。但是前年去兵团最边远的基层团场185团采风,给了我特别大的震撼和反思。这次来到文联研修院,更加明确了我的创作目标:不能做那些不疼不痒的东西了,每一个作品反映的都应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兵团人当中有太多可以打动我们的素材,我们的作品应该敲击人的心灵,每一个舞台形象的展现除了美学的意义之外,都还应该有它存在的现实意义。

我们的创作是不是真的符合人们的需求,是否真的有价值?这个问题应该像利剑一般悬在头顶,时刻提醒着文艺创作者们,走正确的道路。

二、开阔视野,反省自我

这个视野的开阔不仅仅指观摩剧目,还有从不同的人身上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带来的影响。这种信息的传递,让人不得不更加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更加慎重地对待每一堂课,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及让人不敢辜负的这份信任。

作为一个创作人员,这次研修院选择的师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我最喜欢的编导王舸、表演艺术家盛小云以及双重身份艺术制作人喻荣军、著名导演王晓鹰、著名音乐家徐沛东的课都非常精彩,尤其是喻荣军老师的课,全中国剧团的负责人都应该来听一听。观念的改变是重中之重,他的很多理念都犀利到让人心头一震,然后又深以为然,在艺术的创作、营销、与国际和市场接轨的方面杀出了一条血路,这种经验与模式给中国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成功经验让我们能够期待:体制内院团缺乏创造力和演员的懈怠这种全国通病一定有被改善和治愈的一天。

案例教学和分组讨论让我意识到团队的力量,我所在的第五小组在经过最初的磨合期后,迸发出连我们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的创造力,策划案在不停的讨论、否定、再讨论、再否定的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虽然还有很多缺点和遗憾,还有很多在剧本方面的硬伤,可是,这种创作的方式却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体验。跨界的优点也在合作中表现的十分明显。团队创作的效率之快,让人惊讶。虽然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但都是可以克服的,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学会捉住每个人的灵感火花。

 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编导)高研班学员围绕案例开展头脑风暴


这次学习还带给我对自身认识的更新,我深深的感到自己的局限性和很多认知方面的严重不足。如果想做事,就必须不停的学习、吸收、接纳,用开放的眼界和心态来让自己变得更丰富。

此次培训班,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每个人鲜明的个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研修院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这样好的平台,感谢。愿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我们,都能梦想成真。

三、兵团与内地的差距

兵团的文化氛围与内地一线城市的差距较明显。此次学习,现场观摩了西班牙舞剧《卡门》、国家话剧院话剧《离去》、开心麻花音乐剧《爷们仨》、中央戏剧学院话剧《樱桃园》、孟京辉实验话剧《空中花园谋杀案》、英国爱丁堡前沿剧展——纸电影《奥德赛》等七部舞台剧,在教室观摩了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舞剧《红高粱》、京剧《曹操与杨修》、苏州评弹《雷雨》,杂技剧《玉兰,爱的世界》五部舞台剧,都在艺术水准或者商业价值上有其独到的一面。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开心麻花的《爷们仨》,是在地质礼堂的驻场演出,我们看的当天不是周末,却依然有很可观的上座率,与观众的互动也很生动自然。节目单很有意思,正面预告了8月到10月在各个剧院的演出剧目,反面则是开心麻花的主创团队介绍及长期招聘演员的信息,还有如何提前购票、微信平台等信息,当天关注了开心麻花微信的观众均有可能中奖,抽奖环节在演出前进行。一场剧看完,观众笑声不断。剧中用了很多小包袱,都与时代结合的特别紧密,让观众时常有些小惊奇,很有意思。这部完全走市场的、商业化的音乐剧中有一些很优美的唱段,比如《我心向伶》中一段京剧唱腔,真是好听极了,在此之前没觉得京剧这么动人,放在音乐剧中,只用了一点小小的元素,却被衬托的格外动听。因为这段唱腔,我晚上在电脑上搜了好久,但是只能搜到以前的老版本,没有改良后的新版本,自己还遗憾了半天。娱乐大众,这部剧绝对做到了,但不仅仅只是这么一点点最外在的东西,还有更深的正能量的传播,对国粹——民族艺术的推广,还有整个演出团队在舞台上表现出的敬业程度,都是这部剧可圈可点的地方。当然,从艺术角度上讲,也有其不足,不是那么的精雕细琢,舞美也非常简单,人员嫌少,这都是为了控制成本。这是另一个话题,暂时不提。

二是国家话剧院王晓鹰导演的《离去》,这是我第一次看不带麦的演出,后来听王导上课才知道,现在的话剧演出都不用麦,完全是靠演员的原声,所以话剧演出不能在大剧场,只能在最多600——800人的剧场里演出,这样才能欣赏到最原汁原味的话剧表演。这个剧关注的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刚开始没有什么感觉,可是越来越揪心,到父亲和女儿对跪在地上的那个场景,眼泪哗的流下来,止也止不住,非常非常的震撼。那天看完《离去》所有同学在回程的车上都沉默不语,久久不能从那种情境中解脱出来。戏剧的魅力就在这里吧,除了轻松和新奇,还让人感受强烈的情感,让人体味深刻的思想,让人领悟命运和关照灵魂,让人被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激情所震撼,所感召。这个剧没有一点点商业气息,没有一点点要讨好观众,完全走的艺术路线。但是这场剧也是座无虚席,票房非常好。

三是在教室观看的投影,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这部超豪华音乐剧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舞台预期。这不仅仅是在看音乐剧,觉得整个在看电影啊,超棒的演员、超棒的旋律、超棒的舞美、超棒的剧情。难怪能取得全球32亿美元的超高票房。我一口气定了5个DVD光盘,回来送给至交好友们共同欣赏。虽然是国外的音乐剧,但是看起来没有一点文化上的冲突什么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和最丑恶的一面放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爱的主题,任何一个人都能够看懂,能够被打动。


《歌剧魅影》剧照


在北京看的几场演出,包括孟京辉的小剧场实验话剧,基本上都是满场,人们走进剧院看舞台剧的演出,已经渐渐成为一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观众是需要被培养的,这种人文的环境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在这方面与一线城市有非常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不会在短期内有很多改善,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只在这里谈客观差距的话,那么现状就永远不会被改变。观众需要艺术的引领,观众需要被培养,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做?怎样在西部这种经济落后、文化相对闭塞、思想相对保守的地方,做我们的事业。

四是其他地方对体制外文艺工作者的关注。此次学习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舞台艺术方面的创作人员,分五个大类,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大部分是院团、院校及文化馆工作的体制内艺术工作者,但也有一些不是。其中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同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自由职业者,25岁的作曲家,在学习的二十一天内,把制作音乐的设备从上海快递过来,业余时间都用来在房间里做他的音乐。害怕影响到别人,时常戴着耳机工作;经常在朋友圈里发自己创作的音乐小品。很随性的心情抒发,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为了赚钱,那种对音乐的热爱和忘我的工作状态让大家不用刻意靠近也能感觉到。临别时,又是大大小小的包装,还要把这些设备再快递回去。这位同学因为太年轻,还没有加入上海市音乐家协会,此次是被破格推荐的。(他本人创作过多部音乐剧作品,包括国内版的《妈妈咪呀》、《香妃》等)可见,体制外也照样有很棒的创作者。兼顾到这样一个群体,是领导的远见。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对各类文艺人才的培养。说到底,艺术生命的核心在于创造力,而创造力取决于人的意识、观念、审美,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如果不能解决创作者的视角、视野、创作观念等问题,那么创作出好作品的几率自然就低。优秀的创作人员创作出优秀作品,来引领时代和人民。

人才的培养是这一切的基础。个人认为,可以向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申请举办专门针对兵团的各类文艺人才研修班,(国家有资金支持,如果沟通到位,以我们兵团目前受重视的程度,会作为重点工作立项)地点要选在北京、上海这种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最好能做跨界的培训,让舞台艺术方面的编导们都坐在一起,相互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充分借鉴别的艺术门类的手段,丰富本艺术门类的内容。时间可以稍稍长一些,二十天甚至一个月,在学习的方向和内容上,可以根据我们兵团的需求而特殊定制——哪些方面弱就着重培训哪些方面。此次文艺研修院开班前,做了半年的准备,学员名单定下来之后,和每一个学员都进行沟通、问卷调查,所有的课程都是按需定制,授课的教师均是国内业界非常知名的大师,所以这次的研修班才能这么受欢迎,这么成功。

二是建立艺术人才档案库。将兵团所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艺术人才统一建立档案,并将受培训情况做一个记录,并做跟踪回访,所有参加培训或学习的人员,都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总结。定期召开创作人员的研讨会,对创作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和取得重要成果的优秀编导给予重点关注和培养。协会应对自己所属会员有一个基本的档案管理,如有可能,应建立一个属于兵团自己的文艺家协会的网站,各个会员都能注册进入,剧目演出、艺术交流及参赛信息、文件学习、采风实录等都可以作为一个板块。

 巩静洁在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编导)高研班上发言

三是从各个方面鼓励创作兵团题材的剧目。定期召集开展采风活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脱离了老百姓的生活,很难编出真正的好作品。采风活动决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随便看看,有时候基层的那些业余编导们也会有很好的创意,只是受到能力和人力的限制,没有出精品。因此,采风活动除了到基层提取第一手的生产生活资料,也应与当地的业余编导们座谈,听听生活在一线的兵团基层文艺骨干的想法,使创作的主线围绕兵团的生活这一主题。

四是围绕如何提高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工作。我觉得这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我们的现有的条件被限制的太多,但我认为文艺单位的管理者有一点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学习。学习别人的有用的、先进的经验。别的院团、别的地区、别的国家他们都是怎么做的,怎么管理的,怎么运用的,怎样提高创作人员积极性的。

五是增强创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这点我说的比较具体,我自己是舞蹈专业,在剧目合成的过程中,觉得对灯光的理解、运用非常的重要。在参加九艺节、十艺节的时候,就发现有的省带了专属于自己的灯光设计师及文案(专门为一个舞蹈所做的灯光设计),对舞蹈场景中灯光的讲究甚至到了以秒计算的程度。多媒体及灯光的运用已经成为舞台表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我们新疆在这方面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编导有心无力,导致新疆的剧目呈现出来明显的单调,缺乏设计感。不仅是新疆,边远地区均是如此。因此,舞台艺术的编导们,急需补上这一课,对灯光的运用、认识、理解,即使不能做到专业精通,也绝不能是门外汉。至少要搞懂在什么时候需要哪种灯光,需要我们的编导用清晰的表述来面对不同赛事不同的灯光老师,自己都糊里糊涂怎么和别人沟通呢?尤其现在的赛事走台时间十分有限,这方面的业务知识得成为舞蹈编导的必修课。这就需要办一个专门给编导们举办的灯光音响培训班。还有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眼界胸怀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呈现。因此编导们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才不会在理念上与社会脱节。舞蹈编导尤其要加强自己的结构能力,因为现在的舞蹈早已不是单纯的情绪舞,很多出色的作品都有其内在的戏剧矛盾,在舞蹈这么短时间的载体里,体现出戏剧的矛盾,真的非常考验一个导演的把控能力。因此编导的全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增强创作力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六是推荐院团领导们看看这本书——《艺术与经营的奇迹:浅利庆太和他的四季剧团》。这次听王翔浅老师的课,对日本四季剧团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他们起步之初也是艰难异常,但是现在取得了巨大成功,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比如他们常年做公益、无偿到学校给孩子们演出,让这些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舞台艺术的魅力,长大后自然就成了他们的潜在观众等等。此书的作者王翔浅老师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日本四季剧团的交流使者,她在日本学习戏剧,回国后积极从事中日之间的戏剧交流工作。为本书的创作,她历时两年,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日本四季剧团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以求最真实地记录、呈现和评价四季剧团发展的全貌。可以说,如此详尽地介绍一个海外演出团体的成长与发展的著书,在国内还是第一部。我期待着如日本四季剧团这样的院团能够在中国出现并顽强的生存下去。期待着中国的观众能享受和欧美国家一样的高质量的舞台剧演出,期待中国的导演和演员迸发出最大的激情来从事这一份我们自己选择的事业,期待中国艺术焕发活力,我们能在其中尽一份力!

最后说一句,好东西大家都喜欢!被所有人认可的东西,一定有其价值所在。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希望这不仅仅只是理想。


校友简介

巩静洁,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六期校友,新疆兵团舞蹈家协会秘书长,新疆兵团群艺馆培训部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编导作品《小小冬不拉》获第十三届“群星奖”舞蹈类群星奖和全国第三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小荷之星奖金奖,《边境线上的小妞妞》获“全国第七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小荷之星奖金奖和第十六届“群星奖”舞蹈类群星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