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 罗怀臻:红色题材的艺术表达——从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创作谈起
发布时间:2019-12-0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2月5日下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罗怀臻为中国文联首期全国中青年文艺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授课。他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谈起,与同学们交流创作经历、感受以及对于艺术的表达。

 

罗怀臻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堪称当前戏剧舞台上最为“火爆”的现象级作品,一经推出,就连续夺得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第十五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并取得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结合。“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部舞剧对于红色题材的突破,对于舞剧固有模式的突破以及“舞剧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这一刻板印象的改变,在业界引发了巨大的讨论狂潮。

       罗怀臻谈到,自己从最初的“被绑架”创作状态,到逐渐梳理上海当年地下情报工作史,再到从主人公李侠原型中找到感动,最终形成艺术形象与故事……娓娓道来,声情并茂。原型人物隐姓埋名、隐忍12年,与距离解放仅仅20天时间牺牲的对比,触动着他,使他带着对生命的痛惜与抚摸写出了这部舞剧。同时,多年上海生活,又让他在剧中平添许多烟火气息,弄堂、街道、旗袍店……等设计,这部剧既给观众惊心动魄之感,又给人以风情迷人之感。实现了对同名电影的重新解读。

       罗怀臻还分享了自己的几部引起广泛影响的作品《金龙与蜉蝣》《西施归越》《朱鹮》等。谈到优秀作品,一定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欧洲现代文化传统和中国革命文化传统这三种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归纳成一个词就是“三江汇流”。被称得上优秀的作品,在价值输出上一定是具备与当代观众沟通、共鸣的“当下性”,惟其如此,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今天观众所需要的。他呼吁领军人才班的学员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认识其对当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创造出彪炳着这个时代审美、观念与品格的作品。

授课现场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与罗怀臻就舞剧的文本写作、文学表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交流。

作者 | 四组学员 陈建忠

摄影 | 文艺研修院 杨梓桐(实习生)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段洁、邓思远(实习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