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江山多娇》:山水画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视觉表征
发布时间:2015-08-19 发布人: 字号: A A A

吴为山,我院特聘导师,中国美术馆馆长。5月29日下午,“中华文化走出去视觉艺术策展人(2015)研修班”全体学员前往中国美术馆开展现场教学,吴为山为学员讲授了“美术馆展览策划”一课。

除了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看法以外,吴为山还谈到了美术馆的展览策划。“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是中国美术馆四个系列展览之一,系列展的序列不仅使美术馆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框架,同时更进一步地贴合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担当。

此处分享吴为山馆长为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江山多娇》撰写的前言,我们将其取名为“山水画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视觉表征”。

在中国人的眼中,自然山水既是“严肃的灵场”,也是“精神的桃花源”(傅抱石语),它喻示了伦理,蕴涵着自由,表达了理想,寄托着乡愁。人们往往从精神层面来阐释其宗教、哲学、社会、政治、文化、艺术意义。经历代匠师、艺术家的实践和理论家的归纳、总结,山水画形成了学理谨严、技法全面的体系。就表现而言,山水画将人的主观意念投射到了客观存在,画中寄托着高洁的品格和浓郁的诗情,它既是人格精神的彰显,也是中华美学精神和民族文化自信的视觉表征。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李可染


近现代以来,随着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以及西方艺术思想的渗透,画家笔下的大千万象伴随着笔墨呈现出一股新的气象。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不仅水墨山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油画、版画、水彩等描绘自然景象的不同画种,也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逐步为中国的画家所掌握,并在学习、融汇、发展中走向民族化的道路,形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在时代发展中艺术家们的创造,也佐证了在东西方交流中文化的异质同构现象,透过这现象,我们看到了天与人的同化,艺术与自然的对话。

锦绣河山 贺天健


20世纪的山水画与传统拉开距离的最重要因素,便在于受中国画改良论的影响,以写生入画,艺术家们在观察与表现中对应古代画谱,在山的“势”和“质”中,在水的“动”和“韵”中研究程式、画法,于勾、勒、皴、染中寻找合理性与创造性。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年,在党的文艺方针路线指引下,美术创作的观念形态、服务对象以及表现形式,均要求画家们以生活为基础服务于工农兵,在“写生中”体察自然山水的不同神气,注重对笔墨成法进一步印证参酌和揣摩总结并加以创新,表现题材主要包括建设场景、革命圣地、领袖诗词、河山新貌等。

于此,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对象有了改变,对山河的理解有了新意,随之画法画风有所突破,表现空间得以拓展,视觉面貌焕然一新。画家们承传统之法,秉持世纪初写实之主张,开启时代山水画之新风,用生花妙笔,“为祖国河山立传”(李可染语)。油画、版画、水彩画中的山水风景,也是画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西方风景画的语言形式与中国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对象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呼应,西北的高原窑洞、江南的水乡拱桥、各地村落民居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景物被一一摄入画面;另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影响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并行不悖,不仅使现代都市景观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建设等题材成为画家笔下的图像,也使中国传统艺术语言得到深度挖掘并与西画材料有机融合。

由此,油画、水彩等西方绘画形式油然生发东方灵性,注入诗意和写意。风景画的审美范畴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疆域得以拓展。当然,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表现祖国山河绘画作品的主流是政治色彩鲜亮、明丽、浓郁。它是对自然山水英雄化的表达,它对应着红光亮、高大全的人物画创作,使作品弥漫着革命热情和理想主义的光环,烙上了极为鲜明的时代印记。

秦岭冬麓 石鲁

“文革”结束后,画家们开始反思历史,在对现实的关注与理解方面,更为注重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表达,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以多元的方式和开放的胸襟创作出一批富于个人独特艺术感受与真挚情感的佳作。美术界关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讨论,大大地解放了思想,写实不再是唯一的表达手段,绘画所承载的意蕴也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再现”与“歌颂”,多种现代造型语言的运用,充实与扩展了画家的表现方法与技法,也促进了思路、思想的开阔。作品的题材、结构、技法、形式、意境,超越了既有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定势。丰富多彩与个性彰显成为此阶段的显著特征。画家以东方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为根基,吸收自印象派之后的西方现代主义之优长,追求自由表达与自然流露,实现了中西绘画的精神对语,颤动的点彩,灵动的笔触,悠游的线条,映照出时代的审美品格。

江南春朝 宋文治


可以看到,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多了抽象与构成的意味,多了主观表现的成份,更重视觉图式的表达。在意境上,从田原牧歌、诗情画意的古典审美走向了形式明朗、情感炽烈的现代表现。一些传统画家,别开生面,其山水画作云烟浩渺,屈转萦绕,群峰跃动,水兴波起,万象隐现,千姿竞呈,它们真气涌动、劲健高华,凝积着民族审美的聪明智识、旷达心怀。它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映衬,也是人们精神面貌的写照。

中国美术馆推出的“江山多娇”主题展览,既是年初“人民的形象”展览的延续,也是典藏活化系列展的深化。前者是以人民为歌颂对象的艺术表现,后者则是通过对自然描绘而赞美时代。两个展览构成姐妹篇,旨在通过馆藏精品向社会公众展示新中国以来关于山水、风景题材美术创作的成果与发展脉络,引领观众感受画家们如何将个人心象、时代气象与自然景象化合出动人作品的心路轨迹,从而进一步直观体会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


“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先贤之见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它不仅道出了创作路径和审美追求,更说出了艺术真理。


愿广大观众透过艺术家的创造,看到的不只是山水,而是文脉,是绵延的文化源流。

待细把江山图画 傅抱石

常熟田 钱松喦

绿色长城 关山月



展览现场

来源:中国美术馆

分享到: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策展一期导师王璜生:美术馆的能量和精神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