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和前方
发布时间:2016-11-10 发布人: 海外五期团员 字号: A A A

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指导,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主办的“2016全国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简称海外五期)已经结束了第一阶段的交流。在两周的时间中,团员们共拜访了18家纽约艺术机构,与多位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感受颇多,此处分享部分团员的心得体会。


美国是现代主义运动的主战场,同时也成为今天世界艺术的中心。美国今天艺术发展的水平和学术产出对全球艺术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而美国在全世界艺术发展中重要位置的确立也不是偶然的。在美国,艺术产出的价值可以渗透到其社会的各个层面,与其说是美国艺术的强大,不如说是美国艺术社会生态的健全,因为在美国,艺术的价值产出会和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样的联系的构建者和缔造者之一就是“策展人”,所以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有一种说法叫“20世纪美国的艺术是策展人缔造的还是艺术家创造的”,可见在美国,“策展人”为整个艺术生态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们在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也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关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组织青年视觉策展人赴美学习项目我非常希望可以参与,也希望能够把所学用于中国文化艺术建设的工作当中去。

以下是我对于策展人工作的一些认识:

第一、作为一个策展人,他的核心任务是结合国家发展现实及现状,通过合理的归纳和梳理我们已有的文化艺术知识脉络,最大程度地挖掘可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艺术思考。

第二、策展人需要通过学术展览诠释新的艺术思考以及构建可供新的艺术价值体系生成的艺术生态。

第三、策展人需要具备的是评论家的“宏观批评能力”以及艺术家的对于社会发展和艺术生态的敏感度、同时具备理论研究工作者对于知识严谨的梳理能力 ,更需要具备的是可以适时地结合大众传播文化特征、让知识有效传播的科学方法。

——11月4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讲师  邓岩


上午去了MoMA,展览及收藏部资深执行总监及展览计划与管理部总监介绍了MoMA的阶段性展览规划和统筹。国际合作部负责人介绍了MoMA的历史及几个标志性展览。素描及版画部策展人讲述了自己经手的展览案例。著录、研究与数码教学部总监讲述了公共教育、网站建设的概况。上述演讲中提到,选择展览的标准:为什么是MoMA,为什么是现在——清晰明确的机构定位。MoMA的员工在一座楼里完成艺术展览的全部流程,而不必外包,如同一架精密运转的艺术机器。在200字的标签中,让观众了解到最有效的信息,这对社会层面的艺术普及非常重要。每个展览有200至250家媒体进行宣传,在New Yorker做专版review,媒体宣传广泛而有的放矢。在展厅看到现代艺术的重量级作品大饱眼福。

下午参观New Museum,看了Pipolotti Rist: Pixel Forest及程然的个展。前者体现了对新媒体的驾驭力和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多维度空间的布展设计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执行总监、艺术总监、公共教育部总监及策展人介绍了机构对于实验艺术、动态项目的关注。

两馆的展览作品都涉及到女性艺术,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创作动机、理念、方法、态度。两馆的运转模式,特别是MoMA的强大实力,体现了顶层设计、管理机制、社会资源、专业领域的强大。

晚上在古根海姆看了华人艺术家群展“故事新编”,对于西方话语体系下如何呈现和阐释中国艺术有了新的思考。

——11月3日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高级项目经理   孙凤


“故事新编”展览最大的亮点在于展览地点?

可能这是最需要讨论的问题,至于作品质量,展览主题,好像都会退到次要位置。就是个不错的青年艺术家群展,展览提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尽管搬出了鲁迅,但我仍看不到对问题的复杂处理。那么,就是能力了——我能放这里展?

作品单个独立,没有叙事结构,相应的展览空间因地制宜。这可能是散文,不是小说。

——11月3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礼宾


今日行程与会见:

上午:公共艺术(Public Art):Jesse Hamerman(展览总监); Emma Enderby(副策展人)介绍公共艺术基金的运作,以及近期展览概况。

下午:布朗克斯博物馆(Bronx Museum):Jose Ortiz(副总监);Heather Reyes(展览及收藏部经理)围绕布朗克斯博物馆的收藏,日常运作,以及策展进行总体介绍。

事实:

布朗克斯博物馆,一个面向纽约布朗克斯区的区域性博物馆。全职工作人员22人,全职策展人2人,每年策划3-4个展览。1986年开始有馆藏。馆藏展品1400件,包括各种媒介形态。博物馆主要关注当代艺术,其中对摄影格外关注。

公共艺术,成立于1977年,迄今已经在纽约做了四百多个位于公共空间的展览。

观点:

公共艺术:将作品置于公共空间未必是艺术家原始创作目的,他们的任务之一是理解艺术家的媒材,探索其转化成公共艺术的可能。

布朗克斯博物馆:它的主要观众都来自工人阶层,这个区域只有18%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博物馆策展人Antonio Sergio Bessa谈到,为了将博物馆文化带入这个社区,策展人的一个工作策略是面向儿童和青少年展开艺术教育,培育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因为通常孩子也会将家长带入博物馆。

批评:

在公共艺术有史以来所做的400多个展览中,只有五个位于皇后区,四个位于布朗克斯,这两个区也是纽约经济比较落后,移民和黑人较多的区。由此,多少可以窥见,虽然称之为公共艺术,但其多少也是被商业主导,以经济为驱动,并非完全地面向所有的公众。

——10月31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任悦


早上,出门,纽约已是初冬,微寒。我们一行20人乘地铁来到纽约艺术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Art)画廊拜访,该机构的学术总监Peter Drake和展览总监Heidi Elbers与我们座谈。通过交流,能看得出此机构预算较少,展览做得也是一般。有意思的是,他们会销售学生作品并经常参加艺术博览会,并将售出作品的佣金用于支持教学和展览,以及接待类似我们这样的考察团。丰盛的水果、酸奶、面包、橙汁、奶酪、果酱和咖啡早餐,就是最好的证明。单就这一点而言,比之前那些高大上机构,还是强了很多。

中午,时间紧迫,来不及外出就餐,我们继续把剩下的早餐当作午餐,风卷残云了一顿,冲出艺术学院,一行人涌入地铁,直奔高线艺术(High Line Art)。高线的首席也是唯一的策展人塞西莉亚(Cecilia Alemani)亲自出面接待。该机构坐落于著名的切尔西画廊区,由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平台改造而成,其管理机构有些像前一天我们参观的公共艺术基金(Public Art Fund),都共同致力于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但与后者不同之处在于,高线有自己的展览场地和空间(经过改造的铁路高架桥变成了一个供纽约市民休闲的公园),且拥有一个150人的庞大团队运营整个区域。每年的预算全部由基金会、机构捐赠组成,且所有的展览艺术家及其作品,均由这位来自意大利的策展人塞西莉亚一人做主。通过进一步追问了解到,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发达国家,公共建筑都要配套相关公共艺术,通常是拿出这座建筑预算的百分之一来邀请艺术家进行“场域订制”艺术作品。而相关艺术家的选择、作品方案挑选,都会由具备一定学术眼光、有很好艺术品位、修养和判断力的专家决定,而不是官员。

在高线艺术漫步了一会,下来,去了佩斯(Pace)、詹姆斯·科恩(James Cohan)和尚凯利(Sean Kelly)三家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具有超凡实力的画廊。其中,尚凯利的总监珍妮(Janine Cirincione)一时兴起,向我们开放了外人很难进入的画廊库房。其规模之大、作品数量之众、艺术家水准之高,堪比国内诸多美术馆库房。

粗略看了几天下来,大致感觉纽约的艺术氛围、艺术生态和艺术制度的系统性、专业性是国内“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捆在一起也无法比拟的。但,人家的风景再好也是人家的,只有把自己的风景做好才是真的好。想想还得回国奋发图强啊!

——11月1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馆员  蔡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