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宁:打开秘境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15-10-2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0月22日下午,李西宁老师来到民族一班的课堂为学员进行授课,她以杂技剧《那山·那水》为例,从两个大的层面解析了当代杂技艺术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成功范例。

李西宁

一、挖掘民族文化富矿,激发精品创作热情

大自然,没有人是不爱的,尤其是当你身处繁华喧嚣的城市,厌倦了吵闹,疲惫了心情,你会更加想念大自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一块神秘、多彩而引人探索的土地,它萃集和包容了最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人类文化形态。而那些被大城市膨胀的物欲和环境恶化挤压的现代人通过对后工业社会的反思,在这里看到纯朴简单生活的快乐、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及民族与民族间的理解互容。

《那山·那水》可说是一台兼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以及观赏性、惊险性、震撼性的杂技精品晚会。创作团队凭着对杂技艺术、对大西南这片沃土的热爱,凭着文化人的担当意识,克服重重困难,再一次超越自我,挑战巅峰,成就了又一台文化底蕴厚重、技术难度高超的好戏!

对天地的感恩、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对亲情、爱情、友情的祝福,构成了这场充满正能量、充满诗情画意、充满乐趣的杂技晚会。

授课现场

二、杂技节目的艺术定位和民族民间艺术的有机互补

《那山·那水》的舞蹈创意:

惊险、高难、新奇、唯美的杂技艺术需要舞蹈艺术的融入来强化其美感,渲染其情感,丰富其舞台空间。

《那山·那水》的音乐创作:

杂技音乐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汉代百戏兴盛时期,杂技乐队已颇具水平和规模。音乐在杂技表演中对渲染情绪、烘托气氛、营造意境、深化主题等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音乐可以调剂杂技表演进程的轻重缓急,让表演显得张弛有度、错落有致。音乐也是塑造杂技剧中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那山·那水》的舞美、服装设计:

民族、民俗服饰是具有传统民族形式的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意识,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各民族服饰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等方面。

一般说来,舞台上的民族服饰与生活中的民族服饰有着很大的区别。舞台民族服装形象的设计、提炼更抽象、更鲜明、更具标识性,审美特征也较其他艺术形式更夸张、更强烈、更具自由度。而供杂技表演使用的民族服饰,必须考到杂技演员进行高难度、大幅度动作的快捷表演,所以要求设计制作更苛刻、更严格、更安全。

《那山·那水》的道具设计:

不管是表演必备的花伞、象脚鼓、空竹、条凳、花棍、花帽,还是伴舞所需的木鼓、竹竿、小凳,均具有西南地域、民族特色。一只高悬的铜鼓,可以令你发思古之幽情;一支小小的火把,也许会照亮你心中遮蔽已久的对真善美的渴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杂技与民族民间文化有机结合之路风光无限,充满着迷人的未知和可能性。相信中国杂技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杂技艺术精华的同时,将会更好地坚守民族精神家园,汲取民族文化养分,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打造更多具有中国品格、民族情怀的杂技艺术精品。

李西宁和民族一班学员合影

民族一班学员:张晓红

导师简介

李西宁,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团长。1998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2001年获中国杂技“金菊奖终身成就奖”。代表作品有杂技主题晚会《金色西南风》、《豪情武侠》、《安徒生童话》、《龙狮》、《茶》、《那山·那水》,大型民族舞剧《英雄格萨尔》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撰写剧本十余部,专著《杂技启蒙》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