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一班学员论坛(三):少数民族文艺的推广与市场化
发布时间:2015-10-2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0月20日上午,民族一班开展学员论坛,民族一班第三组学员以“少数民族文艺的推广与市场化”为话题展开讨论。论坛由李红梅主持,陶元竹、黄仙子主讲。

李红梅主持学员论坛

关于“少数民族文艺的推广”,陶元竹从自身从事的群众文化工作和近年来她在群众文化的推广上取得的成果、经验方面谈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近年来攀枝花文化馆深入民间挖掘整理的“阿署达彝族打跳舞”在当地受到群众的欢迎。它出自民间,攀枝花文化馆对它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创造出一套十分适合当地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民间舞蹈,并向当地老百姓进行推广。在拥有民族文化基础的土壤里,这个舞蹈很自然地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当然也就会有其生长的空间和领地。近年来,这支舞蹈除了丰富当地老百姓文化生活外,也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标志,为发展地区的乡村文化旅游起到了锦上添花、树立品牌的作用。

陶元竹发言

不难看出,只有扎根基础、走进群众才能挖掘出民族文化的精品、抓住民族文化的根本。只有通过创新发展,才能打磨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艺术。这正符合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谈到的,“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陶元竹老师通过诸多工作经验和案例,总结出了民族文化的推广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民族文化才能拥有更加辽阔和长远的推广空间,民族文化艺术才有永不停息的生命力。

谈到民族文艺的市场化,黄仙子感慨道,目前来说,民族文艺的市场化是需要整个国家和社会共同来完成的一个大工程,是一项急需我们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的重要项目,需要对民族文化的种类作出具体分析,而不能直接盲目定论所有的民族文艺都可以直接市场化。我们必须要弄清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需要。在抓住民族文化根源和尊重民族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根据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在符合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作出创新和开发,创建一个稳定健康的文化市场,让市场与文化互助成长。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主要途径和发展方向。一个成功的民族文化艺术产品,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市场环境基础上才能铸成气候的,这就需要我们文艺工作者不断在探索和实践中寻找答案。

黄仙子(右)发言

作者:民族一班三组全体学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