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铸梦|唐明:用影像探索重庆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2-10-28 字号: A A A

近日,中国摄影报刊发了对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期校友、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摄影专业干部唐明创作的纪实专题摄影作品《义渡往事》的专访文章,《义渡往事》项目系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2022携手铸梦”扶持项目、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现与大家分享该文章,一起走进唐明创作背后的故事。

在摄影人唐明的影像生活里,存在着两段叙事。在第一段叙事里,他先后在多家媒体担任摄影记者,几乎一刻不停地奔走在新闻一线,展现出一个个原始且真实的瞬间。第二段叙事里,他依旧扛着相机,却有了更从容的时间和空间去专注拍摄城市生活。在这段故事中,各种各样的重庆人、时代的符号和城市文化的印记等交织在一起。

两段故事最终交会,织就了一匹泛着光的锦缎。他从2012年开始拍摄纪实专题“义渡往事”,2018年举办了同题摄影展。唐明曾在作品阐述中这样写道:“城市是记忆,是生活,也可能是回忆,是向往,是一些岁月的残片。谨以《义渡往事》献给和我一起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过去几十载,他曾在重庆这座城市的许多角落里留下了回忆和记录。时间倏忽而过,现在,记录仍在继续。

用摄影为自己生活的城市做点什么?

2002年,在媒体行业里摸爬滚打了5年的唐明开始拍摄《下半城》,记录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城市记忆。回头看,那时唐明的想法更像是出于摄影人的直觉,他可能并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做的事,竟在不经意间为之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2012年,告别长达15年的媒体生涯后,唐明来到大渡口,职业摄影人的素养让他忍不住思考:“怎样用摄影为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做点什么?”

于是,他扛着相机用脚步一寸寸地丈量了这座城市和自己生活的半径,用影像叙说了“大渡口”的记忆和感受。也就是在这看似漫无目的行进中,唐明发现一处巨大的城中村,不出意外地,那里便成了“义渡往事”专题的开始。纵观《义渡往事》作品组照,“城中村”的篇幅占比不小,在唐明看来,城中村潜在的都市魅力还未被完全唤醒,这是一座城市影像档案的原生态样本。因而这组专题摄影作品,不仅是大渡口“后重钢时代”的影像记录,同时也是创新村、跃进村、茄子溪、白沙沱、滑石滩、跳蹬场等的原生态日常生活档案。

2022年8月13日,重庆市大渡口区大滨路,义渡码头附近的滑石滩,连续高温,市民街边纳凉。

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说:“照片是一则空间和时间的切片。”和大部分记录城市变迁的宏大画面不一样,唐明敏锐地捕捉到了十里钢城正在消逝的城市细节,观看他镜头中的大渡口是穿越表层图像寻找城市进程和文化特质的时间性意涵。于是,他尝试用影像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去重新解读这座城,试图挖掘人们的集体记忆,让观者得以从照片中窥见大渡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他会去拍摄重钢的家属区,“虽然现在有些老旧,却可以望见过往辉煌”;他会去记录大渡口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地名——“龟亭山”。“大渡口江边的一座小岛,这张照片就拍得有股国家地理味儿”;他还会重点关注老建筑,“像对待老年人一样对待老建筑,它们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这些照片中,观者看到的是大渡口,却好像又并不只是大渡口。

照片的温度和亲切让人产生共鸣

每座城有每座城的性格,每个人与城市的相遇殊异,影像的魅力便在于其中个性化的表达。

人就是城市的表情。想要拍好一座城市,那就拍这座城市的人。“用影像来刻画城市人物形象和性格,城市的味道就出来了。”

谈到这个话题,唐明如数家珍,“精明和小资是住在弄堂的上海人的标签,胡同里老北京人的特色则是豪爽和局气”。

“那重庆人是怎样的?”

“朝天门、十八梯、湖广会馆、七牌坊、黄桷坪、防空洞……这些地方聚集了开埠移民、码头、巴渝及抗战等文化和历史。这些内涵丰富的元素,完整地塑造了重庆人的热情耿直和乐观坚韧。”

在《义渡往事》中,城市的街道宛如一个流动的舞台,包罗万象,无论是斑驳老墙后面的老板娘,还是赶场天“时髦”的老哥俩,这些简单画面、平和视角下的人们,总能让人体味到普通人的生活在摄影的人文关怀中悄然绽放,那些坦然望向镜头的面容至今仍有一股温暖的力量。

2016年11月26日,隔壁馆子扯面块儿的老板娘。

2017年7月28日,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2、5、8赶场天,两个老兄弟伙摆老龙门阵。

大众的日常和瞬间创造了历史,而图像就是历史的证据。也正是透过这些“人”以及其蕴藏着的丰富信息,可以看到山城重庆的不同风貌,重庆特有的城市质感被捕捉放大。观者能够感受到照片中传递出来的温度和亲切,某些人与某些事曾经在这里存在过,从而使整组作品对观者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

纪实摄影唯有深耕方有收获

在当代艺术大行其道,观念、新锐摄影盛行的当下,唐明却始终坚定,坚持将自己定位为城市影像记录者,“以前我是记者,后面是纪实摄影师,未来也会一直是纪实摄影师”。在他看来,纪实摄影看似门槛低,但实际最考验摄影师综合能力,它绝对不是站在街头随意一瞥就能成就的作品,而是需要文化的积淀。“纪实摄影需要始终专一,要像黄葛树一样扎根土地,唯有深耕方有收获”。

从新闻岗位转换到文化单位,唐明越发觉得影像价值中文化积淀的重要性。他认为,好的照片,一定要经得起时间沉淀、具有一定的人文历史底蕴,还要有一定的亲切感。

如今全民摄影的年代,唐明已经不再需要一般意义的照片,他想要的是每张照片都要有亲切感、观点性,将带有个人情感和情绪的作品呈现得淋漓尽致。于是,他又开始思考纪实摄影师的出路在何方。很快,唐明又给出了答案。7月6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2022携手铸梦”拟扶持项目公示,确定了20个扶持项目及资助金额,唐明的《义渡往事》便位列其中。如同一条新的路途,铺在了他的面前,而关于纪实影像,唐明有了不同的解法。

过去,唐明总是习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观看和记录,现在他也会试着用创新的拍摄手法进行介入化展现。“现在会去拍一些新的东西”,他打开手机,一张张往后翻,“这个是桥下自拍的女人,很像电影大片海报,很有故事感”。而在拍摄大漆非遗传承人王黎阳的肖像时,他让被摄者举起两个漆珠“充当眼睛”,很是新奇。

2022年8月23日,重庆市大渡口区白沙沱,一位市民在停运的白沙沱铁路大桥前留影。

2022年8月23日,重庆石棉厂文创园,非遗薪传奖获得者、大漆工艺大师王黎阳。内心笃定,渴望诗与远方。

目前,唐明将《义渡往事》进行了又一次全方位梳理,他笑着调侃自己从单纯的摄影人变成了“项目经理”,“大到拍摄提纲,小到图片说明”,前后期所有工作都要考虑到。“这其实也是摄影人的‘另一条路’,让自己的影像发挥更大的价值”。

校友名片   

唐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期校友,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摄影专业干部,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首席代表,重庆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先后荣获亚洲新闻奖、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新闻专题一等奖、2006重庆市新闻奖一等奖、2012第五届重庆市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金奖。代表作品:《留守儿童》《明天的孩子》《下半城纪实》《义渡往事》《只有一条长江》。

来源:中国摄影报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周思邈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段佳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