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梦感言 | 编剧李丁:回延安,再起航
发布时间:2018-04-2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曾经,延安与鲁艺在我的人生中只是一个符号。

值此鲁迅艺术学院成立暨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参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2018铸梦计划·延安”活动,我有幸第一次来到延安。脚踩这里的地、头顶这里的天,我便感受到了神奇。那是一种熟悉,回家般的感觉。这里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家园,仿佛作为一个编剧建构的文字世界,变成了真实的影像。

李丁

为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八十周年,在鲁迅艺术学院旧址,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校友欢聚一堂。这是文艺工作者盛大的节日,盛大的集会。八十年前,鲁艺在抗战烽火中成立,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鲁艺人和他们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一起,书写了革命文艺最绚烂的篇章。八十年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以“博文求是,弘德修艺”为校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扶持了大量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项目。在“永远的鲁艺——纪念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0周年大会”上,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铿锵有力地致辞:“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此次‘铸梦计划·延安’活动,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中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学员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勇于创新创造,努力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生活气息,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的艺术作品。”那一刻,我听到了传承之声回响于天地。

在著名作家、矛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故居前,我们和延川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一起,开展“‘为你而来’——研修院校友赴基层文艺汇报交流活动”。我们放声高歌,尽情舞蹈。在曾经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着火热的大生产运动,在田间地头传唱着《南泥湾》《白毛女》《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经典之作。当这些传唱久远、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再次回荡于黄土地上时,多了份耐人回味的不同寻常。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工作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满怀革命的豪情,创作出了无数经典佳作,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滋养了神州大地。

整场演出,戏里戏外,没有舞台,没有灯光舞美,但是当墙头围观的老乡真诚的鼓掌、投入的呐喊和黯然的落泪时,时空与八十年前瞬间联通。脚踩在这片一切苦难都会化作希望、一切痛苦都会化作信心的神奇土地上,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的烂漫对抗着土地的贫瘠和民族的苦难。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回答了文艺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文艺工作者怎么做的问题。习近平文艺思想将其更加系统化。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应该全面、系统的考察中国文艺思想流变。从创作的角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又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

回程的飞机上,我又重读了路遥的《人生》。年轻时对高加林的批判和对巧珍的厚爱都渐渐远去,留下的是对真实的期待与向往,以及对“为时代书写”的能力的渴望。匆忙回程为进行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下张村党支部书记钱瑞华为原型的电影《黄牯头》的剧本创作。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钱瑞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40个年头。这40年间,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他身上的“黄牯头(当地方言老黄牛之意)精神”集中体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奉献和坚守。电影总是通过人物形象为观众树立精神榜样。雕塑灵魂,引领精神、引领成长的文艺作品,是社会和时代对文艺工作者的嘱托。编剧靠人物和故事把握这个时代,路遥先生对时代的把握与书写是我创作的标杆与范本。

伏下身子,用身体感受那片土地,生命得到温暖和滋养。再出发,不忘初心、凝心聚力、不辱使命、砥砺前行,我们将用实际行动践行研修院对学员们的期许与寄望,不负这个美好的大时代。

作者 | 李丁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杨宗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