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铸梦成果报道 | 潘永强:专题纪实摄影《工厂》
发布时间:2019-03-1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项目概况

       2018携手铸梦资助项目——专题纪实摄影《工厂》由我院中青十期校友潘永强申报发起,由我院特聘导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新华社高级记者罗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华斌担任项目辅导专家。

       该项目作品创作完成以后,先后获得全国第26届摄影艺术展纪录类评委推荐佳作、2017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图片专题大奖、2018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中国第二届工业摄影大展银奖等奖项,入展中国文联主办的“向人民汇报——摄影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展”,在《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及凤凰网等多家媒体整版刊发,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也对作者进行了采访报道,在社会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创作心得

       2014年12月,我得知山东球墨铸铁管公司即将关停搬迁的消息。作为一个济南人,我知道球墨铸铁管曾经是济南钢铁铸造的辉煌代表之一,而如今随着城市化历史进程,厂区将永远消失了。出于摄影人的本能,我想到用镜头来将这一历程忠实地记录下来,用点、线结合的方式来创作这组作品。

       2015年年初开始,每个周末我都会开着私家车穿过闹市,来到济南东部的球墨铸铁管厂区,或观察思考,或混迹厂区倾听了解,久而久之与厂里的职工混熟了。在高炉旁和工人师傅同呼吸污浊的空气,镜头里的许多人物都是熟人朋友。

       近年因污染严重,该企业数次被勒令停产整改、罚款。随着城市的外围不断拓张,传统工业成为城市负累。从2016年12月27日正式停产,到2017年7月30日拆除,历时近8个月。

       企业搬迁不是一关了之这么简单的事情,最困难的部分应该是职工安置,因为数千名工人的生活也将随之改变。从球墨铸铁管厂区火花四溅、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到关停后空荡荡的车间,每次在厂区拍摄的经历都是难忘的。工厂搬迁后,经常有职工来拍照,想记录厂区拆完前的最后时刻。

       这个厂养育了几代人。有的职工在厂里工作了三四十年,舍不得离开工厂。老职工吕师傅看到拆除的景象后动情地说,我们家三代人把最好时光都献给了工厂,对这里充满感情。“六十年一甲子,再也看不到当初人流如织的场景了”。

       球墨铸铁管厂区的环境十分恶劣,每次拍摄结束,全身上下都是工厂的粉尘。我每次去厂区拍摄的标配是:安全帽、口罩和一双警用战靴。

       球墨铸铁管公司的关停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我想通过影像,展示中国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阵痛期,寻找“新生”的历程与代价,为时代存照。

       导师评价

张华斌(左二)、陈小波(左三)、罗更前(左四)查看潘永强(右二)作品初稿

项目中期审核,陈小波(左二)、李树峰(左三)、张华斌(左四)审阅潘永强作品

       项目辅导专家评价:整个项目完成度好,系统地记录了一个钢铁厂的转型过程,对于积累大工业时代的历史文献有价值,叙述完整、图片丰富,达到立项初期要求的创作效果。

       第26届国展评委会评价:该作品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工人兄弟对即将改变的工作、生活的内心世界。从拍摄的难度上足见这位纪实摄影人扎实的基本功、熟练地造型能力和深邃的思想修养,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存照。

       校友名片

       潘永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十期校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现供职于济南市公安局宣传处。专题作品有《民警接待室》《告别北川》《老工业转型的日子》《老街的暮光》等。先后获得2008年尼康中国摄影大赛金奖,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山东省政府文艺最高奖泰山文艺奖,第二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银小孔奖,人民摄影(2014年度)“金镜头”日常生活类组照铜奖,2015年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奖,2017年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会推荐作品等,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摄影节展。

作者 | 潘永强

编辑 | 教学科研处  许文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