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铸梦 | 学习心得汇编(二)
发布时间:2019-11-2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2019铸梦计划·景德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于11月7日落下帷幕。活动期间,研修院校友们聆听了3场专题讲座、3场案例教学,参加了4次现场教学、3次交流讨论和1次体验教学。景德镇的历史文化,陶瓷艺术的独有魅力,国展评审的前沿信息,交流讨论时的思想碰撞,陶艺体验的兴奋与期待等等,深深地印刻在大家的记忆深处。活动结束后,校友们纷纷撰写学习心得,将参加此次铸梦活动的收获与感悟记录在文本当中。

新文艺群体三期校友 川丘

       面对全球工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细化的社会分工,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当代景德镇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镇守”。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守住陶瓷产品的本性。陶瓷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载体,陶瓷艺术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艺术就要有美感,作为载体亦应有实用价值。要在如何用艺术美感让人赏心悦目,如何更方便地装点好人们的生活需要上下功夫。

       二要接好陶瓷市场的地气。任何艺术都不能曲高和寡,都要与时代精神、时代旋律相合拍,都要与各阶层、各行业的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要相吻合。

       三要拓开陶瓷发展的格局。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孤帆济远,需要上、下游的战略联盟,需要横向的强强合作,更需要走出去引进、吸收,然后转化,并不断升级。

       四要探索陶瓷创意的方法。资源有限,常会“陶尽门前土”,但创意无限,犹能“天工人巧日争新”。任何具有艺术美,任何带有实用性的创意,都是有价值的。创意的实现必须有正确、适当的方法,多艺术门类的荟萃、融合、嫁接、转化都将成为陶瓷文化新的生命。

       “铸梦”活动创新性设置了几个非常好的环节,其中有四次集体的《经典诵读》,一次“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还有一次赴陶公塾体验制作瓷器。我自塑一组型器,虽尚未入窖烧制,配以小词戏谑,谨作此次景德镇铸梦之纪念。

一陶一瓷一千秋,

一窖一馆一江流。

一学一铸一诗梦,

一吟一诵一研修。

一漂一驻一周游,

一来一归一通幽。

一篮一树一翁笠,

一山一水一川丘。

新文艺群体三期校友 吴立喜

       这次研修学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体验式教学,把课堂延伸到创作工坊,在历史与今天架起了一座连通的桥梁,把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直观地展示出来,给每一位学员以震撼与启迪。

       联想到我所从事的剪纸艺术,也像陶瓷艺术一样,作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传承与创新是永恒的课题。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轮美奂的陶瓷,也能激发剪纸的灵感。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我深感非遗传承在做好挖掘与弘扬的基础上,还要打破专业门槛的藩篱,激发社会大众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人们的心里广泛地播撒中华传统艺术的种子,让它在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为中华文明世代传承培育坚实的群众基础。

       就非遗技艺的创新而言,需要在审美与应用相结合的方面,多动脑筋,狠下功夫。通过丰富观赏性、增加实用性实现表现手段的创新、与时俱进,让非遗技艺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要赋予非遗技艺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文明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编辑 | 国内研修处 杨柏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