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新时期民族地区文联工作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5-12-1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12月14日下午,伴着冬日和煦的阳光,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玲走进全国藏族地区文联系统干部研修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云南省的历史渊源、民族艺术、自然遗产以及云南省文艺事业的典型案例娓娓道来,让研修班的96名学员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场云南民族文艺盛宴。

黄玲在授课中

观念创新:建设云南文苑

黄玲谈到,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灿烂,云南民族文化在全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云南文化现象”。2009年起,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云南文苑,并将其列入云南十大标志性文化工程。

回顾云南文苑的建设历程,黄玲与学员们分享了云南省文联举办该项目的成功经验:建立精干高效的云南文苑项目组织机构,将责任落实到人;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项目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严格按照相关部门审批程序和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管理;实行专家出谋划策和指挥部内部管理负责制,确保云南文苑各项决策科学合理规范。

记录重点内容

载体创新:举办中国·东南亚·南亚电视艺术周

据黄玲介绍,云南毗邻越南、老挝、缅甸,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具有地缘相连、人缘相亲、商缘相通、文缘相近的独特区位优势,在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桥头堡”建设中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云南省文联利用区位优势,与中国文联、中国视协等机构合作举办“中国·东南亚·南亚电视艺术周”,目前已成功举办4届。“推动云南开展国际文化合作交流,要进一步创新观念,勇于尝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提高国际合作的吸引力、文化融合力、竞争力和执行力。”黄玲总结道。

思维创新:扶持少数民族文学

黄玲指出,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民族自治县约占云南总县数的61%,少数民族文艺家在传承本民族文化艺术、体现各民族文化自觉的同时影响着民族精神走向、文化认同和团结稳定。可以说,特殊的省情决定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不仅担负着民族团结和谐的重任,还担负着“文化戍边”的重任。

对此,黄玲强调少数民族文艺事业要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发展,必须从宏观上构建一套符合少数民族文艺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近年来,云南省文联结合本省少数民族作家群体庞大的现实,召开“倾听红土地的声音·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状况研讨会”、云南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培训班等,让云南25个少数民族有了自己本民族的书面文学作家,建立起了一系列可操作、可考核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机制。

此外,为了让学员对云南省文艺事业典型案例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黄玲不仅展示了相关图片资料,而且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地理文献,其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的授课风格增强了课堂吸引力,受到了学员的热烈好评。

文/石琳 摄/王登峰

导师简介:

黄玲,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长期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和文化艺术管理工作,对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文化、民族戏剧、舞台艺术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深入思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