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江:当今美术创作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15-06-1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6月16日下午,中青八班邀请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为学员们解析当今美术创作的若干问题。

 


在课程一开始,吴老师先和大家分享了两个作品。一个是乾隆时期《平定西域战图》版画。《平定西域战图》是乾隆时期6套反映战功铜版作品中的一套,有16张。由宫廷画师郎世宁主持起稿,到法国的皇家印刷工作室制作,制作时长达8年。虽然制作人并未亲历战争,依靠想象力营造出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山石林木都极为真实生动。第二个作品是凡·艾克兄弟的油画作品《羔羊的崇拜》。1415年,兄弟二人应根特市长之邀订制教堂屏风画,《羔羊的崇拜》即是其中的一副作品,哥哥胡斯特·凡·艾克创作这幅画3年后去世,弟弟扬·凡·艾克又继续创作了8年才得以完成,整个《根特祭坛画》更是总共花了18年时间。

 

《根特祭坛画》

 

《根特祭坛画》

举出这两个作品的例子,吴老师希望大家了解到艺术创作之不易,同时也反观自身,是否缺乏这样一种一生只为创作一幅作品的勇气和信念。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创作也在进步发展,但是艺术发展有所不同,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分。我们看希腊雕塑,看几百年前的作品,依然会受到感动和震撼,因为它们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代表着那个时代艺术的水平。

当今社会生产消费高速发展,很多创作者沾染了浮躁之气,展览中经常会出现自我重复、雷同、不经推敲、制作简单粗糙的作品,创作者忽视了艺术创作最本质的东西,忘记了创作的初衷。我们学习艺术是为了创造出好的作品,当今社会这一初衷在淡化,美术创作常常被作为赚钱的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座谈会后,美术界开始反思这一问题。

吴老师希望大家看看这两幅老作品,反思自己创作的态度,调整精神状态,要把艺术创作当成事业、当成一项工程来做,有抱负、有计划,执着坚韧,不惧困难,不随波逐流,敢于花时间,为后代留下像样的作品。

 

吴长江在中青八班授课

吴老师指出当今美术创作中的第二个问题是缺乏敬畏之心。有些创作者什么都敢画,画出来就敢展示,完全违背创作规律。这种敬畏之心的缺乏也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忽略基础性教学,空谈观念。基础薄弱,缺少基本的积累,创作中就会出现基础性问题,“精品力作”无从谈起。现在很难找到深入生活的画家,很多人都是走马观花,花一点时间拍照,对着照片进行创作。更有甚者,直接把照片打印在画布上,再做描画。

按照创作规律,创作者应该是深入其中,有感而发,画真正触动你的东西。美协举办了多期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班,早期有一些作品很朴实感人,但是近期的作品大多分量不够,一个是因为缺乏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当地呆的时间不够长,没有深入了解。吴老师又拿出几幅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展示给大家,画中是寻常物品、普通场景,非常朴实,但真实反映了作者的生活,画中有作者自己的感情,因而饱满生动。而当今很多创作者的作品趋于平面化,装饰性很强,也好看,但是不感人。

吴老师根据近几年全国美展的经验,列举出了一些关注社会发展、在作品中表达对社会问题思考的青年美术家,如十二届美展金奖作品《儿女情长》,表现家庭温情,体现了走进生活、反映现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吴老师鼓励学员睁大眼睛关注生活,下大气力深入生活,拿起笔与表达对象做深入交流。

 

《儿女情长》(作者陈治,研修院中青四期校友)

在列出问题之后,吴老师给学员们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希望大家认真读一读西方和中国的美术发展史,并找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研修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对自身问题和美术发展现状有了思考和认识,以后才能迈出大的步伐。二是要求大家花大量的时间来读精品,到博物馆、美术馆去,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眼界,画看多了就会有感觉,然后抓住一个点,用适合自己艺术表达的语言来进行充分施展。三是告诫学员们不必过早形成个人风格、样式,在个人积累达到成熟后,会自然而然成风格,为风格而风格,是没有力量和感染力的。四是希望大家恢复用手用笔与对象交流的习惯,花大气力打基础,提升造型能力。

作者:研修院科研处 刘洁皓

 

吴长江回答学员提问


名师简介

 

吴长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在北京、上海、马德里、格拉纳达、东京等多个城市举办个人展览20余次;出版个人画集10余册,学术著作20余种;获“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挪威国际版画展评委会奖”、“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80—90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等。


吴长江(中青八班学员、中新社摄影记者廖攀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