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少淳:美术演绎——从形式的角度
发布时间:2015-06-15 发布人: 字号: A A A

6月12日下午,继上午邵大箴导师的授课之后,中青八班紧接着迎来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少淳的讲座。


 

尹少淳首先从文化谈起,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做到“尽精微、致广大”。“尽精微”要求艺术家在本学科做的精致,能够了解行业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并且熟练地掌握技巧;“致广大”则要求艺术家超越自己学科,关注学科之外的同社会、人生、人类有关的问题。

接下来,尹少淳从形式的角度对美术展开探索,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美术的解读。

尹少淳在中青八班进行授课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开放的美术观。尹少淳以一连串生动形象的例子引出了学员对“什么是美术”的疑惑和思考,并介绍了美术的原始含义及其后来的演变过程和现代认同,展示了现代社会中发生的种种“行为艺术”。他认为,虽然美术的创作甚至涵义都随着时代的发生了改变,但美术观的内涵应该是积极向上,能够使人们帮助社会的“正能量”。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美术艺术中形式的三种呈现:具象、意象、抽象。通过对具体美术作品的举例分析,尹少淳将美术分成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三个样式,为学员提供了关于美术认知的一个有用的基本框架。

第三个方面是传达中的语义信息和符号信息。尹少淳结合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中对语义信息和符号信息的应用,以及两者同构关系的形成,引导听众更有效地解读和欣赏美术作品。

第四个方面是焦点与形态的双向照顾。尹少淳通过对人的视觉生理特点的分析,为学员讲解如何从观者角度看待艺术创作。

第五个方面是图示的创造。尹教授还介绍了个人美术发展大体需要经过的几个阶段:表示(模仿图示)、再现(模仿自然)、表示(创造图示),并尤其强调独创性图式对艺术家的重要性:“经过对客观现实的模仿阶段之后,一些人会再次进入到一种新的图示阶段,用一种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图形表示事物和主观的思想与情感,甚至可以说是否具有这样一种能力,成为了一个是否具有创造性和独树一帜的艺术家的标志。”

作者:研修院科研处 杨宗哲

名师简介

尹少淳,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视觉心理,兼擅美术批评。出版译著《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出版学术专著《美术及其教育》(全国教育科学青年专项重点研究课题)、《走近美术》、《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多篇论文在《美术》、《美术观察》及其他刊物发表,著作《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被教育部师范司评为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