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深度报道吴中区文联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学习成果
发布时间:2018-12-1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在喜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和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文联在2018苏作文创峰会主会场推出了“蜕变——研修与孵化路上”综合展览,展出的150余件(张)艺术精品,均为吴中区创作骨干参加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研修班结业归来后的创作成果。中国艺术报记者吴苏参与活动并深度报道吴中区文联高层次文艺人才培养成果,全文转载如下。(原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18年12月14日第7版)

《中国艺术报》2018年12月14日第7版

为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插上翅膀

——从苏作文创峰会看苏州吴中推动“两创”之路

        2018苏作文创峰会日前在江苏举行,作为本届峰会最大亮点之一,“蜕变——研修与孵化路上”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这一展览是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首期苏州吴中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学习成果的汇报展,现场展出的150余件(张)作品全部出自研修班学员之手。而展览的背后,是苏州市吴中区以文艺人才培养为抓手,以吴中文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创” )为目标,促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心路历程。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参观“蜕变——研修与孵化路上”展览

        “很棒!”在“蜕变——研修与孵化路上”综合展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看到现场展出的150余件(张)涵盖刺绣、核雕、红木家具、砖雕、扇面、缂丝等众多门类的艺术精品时,不时发出赞叹。作为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首期苏州吴中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学习成果的汇报展,这些作品均出自研修班学员之手。

        五年时间,文艺家人均培训超三次

        今年5月,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苏州市吴中区人才办、吴中区文联联合举办的首期苏州吴中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在京开班, 50名吴中文艺名家和文艺工作管理者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培训。这是吴中区文联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时间最长的一次培训活动,也开启了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与全国县(区)级文联合作培训文艺人才的先河。

        研修班以“科研引领,跨界融合,延伸服务”为培训理念,请来了业内顶尖的专家和权威学者授课:单霁翔专题讲述了《故宫的世界和世界的故宫》;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作了题为《马克思文艺观的中国化历程》的主旨报告;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带来题为《中国优秀民间文艺》的专题讲座;中国美协理事、美术杂志社主编尚辉,中国摄协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分别围绕美术、摄影、非遗等门类,为学员们作了生动讲解。

        培训期间,学员们还赴故宫博物院、中国文联发展史展厅、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处现场教学;参加了专业辅导、分组讨论、论坛交流等活动。这一切,让吴中的文艺家们收获满满。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的核心力量,抓好文艺人才培养,是发展文艺的不二法宝。基于这样的认识,吴中区大力抓好文艺人才的培养工作,逐渐走出了一条创新创优的文艺人才培养之路。

        除了组织文艺家赴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研修外, 2016年12月,吴中区文联组织了视觉艺术研修班、文学创作暨舞台艺术高级研修班,邀请了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江苏省摄协主席沈遥、苏州大学博导范培松等专家学者传经送宝;2017年7月,吴中区文联与江苏省作协小说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对话吴中对话文学”研讨会,范小青、苏童等10位文学大咖,分别对吴中区葛芳等7位作家的10余篇作品进行点评,并与吴中区作家们进行了交流;同年11月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读书班;邀请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主讲了“好作品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左二)参观“蜕变——研修与孵化路上”展览

       粗略统计,最近五年来,吴中区文联和下属7个协会组织的此类活动多达70余个,参加培训的文艺家达3000余人次,人均超过3次。

       此外,吴中区积极组织文艺家参加海内外展览,让他们在展览中开拓视野、在对比中获得感悟、在备战中增进技艺。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北京恭王府博物馆、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总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地,都留下了吴中文艺家的身影。

       种种努力,为吴中区培养了一支高精尖的文艺人才队伍。截至2017年底,吴中区文联7个文艺家协会会员总数突破100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95名,省级会员158名,比5年前分别增加46名和66名。蒋雪英等19人获国家、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占据苏州的“半壁江山” ; 10人获评“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钟锦德2016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百余作品,见证吴中文艺“两创”之路

       在喜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和吴中区文联在2018苏作文创峰会主会场推出了“蜕变——研修与孵化路上”综合展览,展出的150余件(张)艺术精品,均为吴中区创作骨干参加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研修班结业归来后的创作成果。尽管,这些成果还不一定很成熟,但通过那一刀一凿、一针一线、一笔一画,已经看到了形式、材质、功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与此同时, 2018苏作文创峰会以“苏艺吴风,魅力城南”为主题的城南街道苏豪分会,以“传苏作匠心展东山之韵”为主题的东山镇分会场,以“神州水乡非遗绽芳”为主题的甪直镇分会场,也亮出了一批新文艺作品。

       这些展览,是吴中区文艺家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吴中区不同文艺门类齐头并进,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仅最近5年,全区文艺家就有200余人次在全国、省、市各类重大文艺展览、展评、评选、比赛中获奖500余项:陆小琴的核雕《二十四孝》等作品摘下6个“山花奖” ,占同期“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总量的8 . 11 %;姜兴龙谱曲的歌曲《春雨江南》获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张建珍、陈琰、陆人民等表演的《孙武与胜玉》获第五届中国评弹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朱汉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此外,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表演艺术团八上央视; 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蒯惠中的绘画《华山松云图》被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府向红带领的团队为会议绣制了“新中装”全部女装的刺绣图案;作家公开发表文艺作品1500余篇(首) ,出版《吴中文库》等作品集、理论专著100余本(部) 。

        苏州市吴中区文联主席查伟峰认为,“创造性转化”创作的更多属于艺术品,数量较少,往往有价无市;“创新性发展”则需要对艺术品进行延伸或复制,使之批量化生产,形成不同价格的产品,然后推向市场,延长艺术品的“手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吴中文艺家陆续推出了艺术品的延伸产品,诸如刺绣包装、缂织围巾、绘画书籍等;评弹精品剧目也通过巡回演出,走到了更多群众的身边。全区文艺家群体还涌现了一批“三带(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先进典型,其中12人获评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家” , 12人获评“三带能手”, 45人获评“三带新秀” 。

       深度融合,提升吴中本土文艺品牌

        2015年,吴中区文联围绕吴中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按照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吴中的总要求,提出了将“五个深度融合”作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心工作的目标任务,其中的一个“深度融合”是努力推动文学艺术与经济转型发展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离不开吴中文艺品牌的提升。查伟峰认为,只有品牌美誉度高,文艺产品才能受信赖、受欢迎,才能助推文旅融合。

        “苏作”是吴中的工艺品牌。长期以来,苏作产品以精细雅巧的特质和大方的格调而蜚声海内外,充分展现了“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为此,吴中区文联积极参与举办多届苏作文创峰会。

        此外,吴中区文联还明确了文学方面的品牌,诸如香雪海全国诗会、“东吴文学奖” 、 《东吴》文学内刊、吴中区少年文学院等。通过多年努力,吴中区成功获得了中国“文学之乡”“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其余文艺门类的全国性品牌争创活动也正在筹划中。

       为保证文艺品牌效应的提升,吴中区文联注重抓好文联机关和协会建设,提高机关和协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工作水平;积极参与《东吴文化人才专项扶持办法》《东吴文化人才计划实施细则》等办法的起草,明确了文艺人才的项目扶持、参展补贴、活动补贴、学术支持载体支持、生活待遇等内容,其中,被评为吴中区重大文化项目的,最高可获50万元的项目支持。种种做法,为文艺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为文艺品牌的提升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根据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和吴中区文联签订的三年培训协议,明后两年,吴中区还将有两批文艺家到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充电学习。查伟峰表示,吴中区文联将在落实十九大关于“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的战略部署,落实全国文联培训工作会议精神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引导更多文艺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进一步打响吴中本土文艺品牌,为吴中文化兴区、文化强区建设和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 | 中国艺术报记者 吴苏

编辑 | 国内研修处 杨柏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