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一期导师朱琦:藏于陋巷无人识—— 一家新加坡私人美术馆的一次难忘画展
发布时间:2015-12-04 发布人: 字号: A A A

2015年5月28日,现任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时任文化部外联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朱琦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视觉艺术策展人(2015)研修班”的学员讲授了主题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探析”的课程,从宏观战略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政策、现状、困难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朱琦副局长曾任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在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透彻的见解。此处分享他的一篇观展体会。

朱琦

经友人介绍,我驱车到了位于新加坡东海岸马绍尔路的一家名为“Muse House”的私人美术馆,出席在那里举办的郑剑峰《海涛墨话》展。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家美术馆,也是首次观看郑剑峰的水墨画作品,特殊的展览场所和不同寻常的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MuseHouse其实是由私人住宅改装而成,外观是新加坡老街区最常见的排屋,受到政府的保护。楼前的街道较为狭窄,仅容车辆单行,路边一些盛开的热带花卉,与红瓦彩窗相互辉映,突显了南洋华人传统的居住文化。美术馆的开间不宽,与连接在一起的左邻右舍没有什么区别,但内部进深却数倍于它的宽度。房屋主人张永生也是画家,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将自己的住家内部改装成美术馆,以画会友、方便同好。而这家美术馆内部空间的设计者,正是郑剑峰。剑峰的主业是室内设计师,水墨画目前来说还只是副业。他以一个设计师的眼光和手法来装裱自己的水墨画,将作品直接裱到做工考究的木板上,使这些作品与展示空间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

画展的开幕式非常简朴,没有鲜花和溢美之词,整个美术馆的一楼和二楼展室,除了让来宾驻足流连的画,便只有一大盘摆放考究的巧克力和一壶功夫茶助兴。

剑峰水墨画之不同寻常,首先在于取材。他以水母、小海龟、鱿鱼、墨鱼、海马、弹涂等海洋生物为题材,画前人所未画,因而予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题材的拓展与技法的演变一样,历来是水墨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年海派之区别于四王,首先在于引进了世俗题材,而齐白石在此基础上又将农村生活所常见的老鼠、油灯、蝌蚪、河虾等信手拈作画题,大俗大雅,质朴烂漫,为艺术上的别开生面创造了条件。剑峰受到新加坡先驱画家的影响,也创作过一些南洋风俗题材的水墨画,但他并未因此裹步不前,而是把目光投向人们未曾注意到的海洋生物。当然,这一改变对于笃信佛教的他来说,也是一种缘。据他自己回忆,这是多年前他在圣陶沙放生小海龟时所得到的一个启示。那时,他看着小海龟不畏海浪冲击,摇摇摆摆地奔向大海,内心充满了怜爱和喜悦。从此以后,他的注意力也转移到了大海深处,用画笔关心起那些小生命在苍茫大海中的命运。

▲ 郑剑锋作品《墨鱼》

剑峰的画风单纯、简约,但表现出来的效果却十分细腻。他画的这些海洋生物,尤其是水母、鱿鱼、海马等,没有技法先例可资参考,如何用适当的笔墨加以表现,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挑战。他上世纪60年代初就读于南洋美专时,主修西洋画,但同时又私淑林猷谨、范昌乾等当地名家,研习海派艺术的笔墨技巧。数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尤其到新千年伊始,当他开始着手于海洋生物创作时,对水墨的表现性能也倍加关注。他经常赴东南亚各地海岸以及海洋生物馆考察,悉心观察那些小生命的形状和习性,以孩童般的好奇和佛陀的慈悲加以体会和领悟,通过心追手摹、不断实验,最终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水墨表现方式,使笔墨与题材互为表里,几乎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例如,画展中的《编织生命的歌》、《千万个心跳浮游》和《水晶之旅》等作品,都是描写水母的,这些无脊椎的腔肠动物有的形状如伞,有的如蘑菇,它们时而悠闲地漂浮着,时而通过身体的收缩而向前运动,浓淡墨与笔法的巧妙运用,既将胶体物质组成的水母表现得晶莹剔透,又发挥了水墨画的笔情墨趣。又如《多变色—7B》,画一群神态各异的海马,它们或头部向上直立于水中,依靠背鳍或胸鳍前后运动,或利用尾部的伸缩功能向前伸展跃进,墨色的差异,反映出它们多变的色彩以及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再如《银织》和《存骨气之二》,分别描写鱿鱼和墨鱼的活动形态,其中前者成群结队,如银梭般游向深海,鱼与鱼之间错落有致,一双双乌亮的眼睛栩栩如生;后者则慵懒地贴卧在水底闭目养神,享受阳光带来的温馨,用胭脂调配宿墨而画成的触须,极生动地刻画了墨鱼的纹理和质感。

剑峰的这些画,是在观察入微的基础上,通过原汁原味的传统中国画材料,巧妙地表现出海洋生物的动态和质感。他在构图方面也非常讲究,注重对角线的运用,以不同生物的活动习性为基础,在不平衡中求稳定。画面的背景通常留白,不作任何处理,这也使得画中的小生物更加鲜明突出,给观赏者留下更多的品味空间。

剑峰的海洋生物水墨画给了我一个惊喜,在这些画中,我看到了他对于生物世界的一种怜爱和对于艺术的一份虔敬之心。从画展中出来,我一路上想到的是水墨的表现潜力无限,发展空间依然广阔。一个艺术家的崛起,需要有卓尔不群的风格和一定数量的作品,剑峰无疑已建立起他自己的鲜明风格,如何以更多的力作来加以诠释,是我内心所希望看到的。而今他虽已到知天命之年,但这又何尝不是卸下生活重负的人生新起点?这次的展览,是他继2003年举办《海底系列》后的第二次个展,我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能读到他更多更精彩的海洋生物水墨画,充分领会他在这一方面的创造潜力。

▲ 郑剑锋作品《编织之舞者》


▲ 郑剑锋作品《银梭夜织》

作者:朱琦

分享到: